《黃帝內經》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飲茶亦當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律,以茶性之溫涼,平衡人身之氣血。
春:疏肝解鬱,升陽祛濕
氣候特點:春屬木,與肝相應。風邪當令,濕氣漸生。
飲茶核心:選用清香升散之品,疏泄冬日之積鬱,助陽氣生發。
1. 經典配伍:玫瑰陳皮茶
茶方:玫瑰花冠5朵、陳皮絲3克、杭白菊5枚
功用:
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溫,力專疏肝解鬱、和血散瘀。
陳皮:苦辛性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杭白菊:辛甘微寒,清熱平肝,防肝鬱化火。
口感:花香馥郁,柑香清雅,微苦回甘。
飲用時機:午後飲用,可舒緩春困煩悶之情。
2. 健脾祛濕:茉莉茯苓茶
茶方:茉莉花茶5克、茯苓塊10克、生薑2片
功用:
茉莉花:辛甘性溫,理氣開鬱,辟穌和中。
茯苓:甘淡平,健脾寧心,利水滲濕。
生薑:辛微溫,發散風寒,溫中止嘔。
口感:清香醇和,薑的微辛與茉莉的幽香交融。
飲用時機:晨起或午後,尤適於春雨綿綿、身體困重之時。
夏:清心消暑,益氣生津
氣候特點:夏屬火,與心相應。暑熱夾濕,耗氣傷津。
飲茶核心:當用清涼甘淡之品,清解暑熱,兼顧養陰生津,切忌過用寒涼直折陽氣。
1. 清心消暑:雙荷解暑茶
茶方:乾荷葉5克、淡竹葉5克、烏梅1顆、冰糖少許
功用:
荷葉:苦平,升發清陽,清暑利濕。
淡竹葉:甘淡寒,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
烏梅:酸平,斂肺生津。
口感:荷香清冽,烏梅酸甘,開胃生津。
飲用時機:暑熱午後,或感覺心煩口渴之時。
2. 益氣養心:參麥養心茶
茶方:西洋參片3克、麥冬10克、五味子5克
功用:
西洋參:甘微苦涼,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麥冬:甘微苦微寒,養陰潤肺,清心除煩。
五味子:酸溫,斂肺滋腎,生津斂汗。
口感:參香微苦,麥冬甘潤,五味子酸收,回味悠長。
飲用時機:此乃「生脈散」化裁,適合夏季汗出過多、疲乏氣短者,晨起飲用最佳。
秋:潤肺防燥,滋養津液
氣候特點:秋屬金,與肺相應。燥邪當令,易傷肺津。
飲茶核心:選用甘寒潤澤之品,滋陰潤肺,防止秋燥傷人。
1. 經典潤燥:雪梨百合茶
茶方:雪梨乾3片、幹百合10克、蜂蜜適量
功用:
雪梨:甘微酸涼,生津潤燥,清熱化痰。
百合:甘微寒,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口感:清甜潤滑,梨香與百合香交融。
飲用時機:下午茶時光,可緩解秋日口鼻乾燥、皮膚乾癢。
2. 滋陰和胃:石斛玉竹茶
茶方:石斛5克、玉竹10克、陳皮1小瓣
功用:
石斛:甘微寒,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玉竹:甘平,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陳皮:防滋膩礙胃,使此方補而不滯。
口感:湯色清亮,滋味甘甜醇和。
飲用時機:飯後飲用,尤適於胃陰不足、口乾舌燥之人。
冬:溫養腎元,驅寒暖身
氣候特點:冬屬水,與腎相應。寒氣主令,萬物閉藏。
飲茶核心:當用溫熱甘補之品,溫養臟腑,助人體陽氣潛藏。
1. 溫腎暖宮:桂圓棗杞茶
茶方:桂圓肉5顆、紅棗3枚(掰開)、枸杞10粒、生薑2片
功用:
桂圓:甘溫,補心脾,益氣血。
紅棗:甘溫,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枸杞:甘平,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口感:香甜濃郁,暖意融融。
飲用時機:作為早茶或晚茶,適合冬日手腳不溫、面色無華者。
2. 補氣驅寒:黃芪杜仲茶
茶方:炙黃芪10克、杜仲片5克、紅茶3克
功用:
黃芪:甘溫,補氣固表,利尿托毒。
杜仲:甘溫,補肝腎,強筋骨。
紅茶:甘溫,暖胃散寒,消食提神。
口感:藥香醇厚,紅茶甘溫,暖身效果顯著。
飲用時機:上午飲用,藉天時陽氣升發,助藥力溫通經脈。
飲茶養生之叮囑
1. 辨體施飲:以上為四季通方。若體質有偏頗(如陰虛、濕熱),需諮詢中醫師加減化裁。
2. 藥材品質:務必選用道地藥材,品質上乘者,方見良效。
3. 飲用有度:養生茶飲,貴在堅持,亦貴在適度。一日一盞,細水長流,勝過猛飲。
4. 聆聽身體:飲後若有不適,應立即停用。茶雖為佳品,亦要與自身體質相合為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