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茶 — 「清心寧神茶」
對應臟腑:心(君主之官,藏神,主血脈)
常見不適:心悸失眠、心煩易躁、口舌生瘡、小便短赤。
茶方:
蓮子心 2克 — 味苦入心,清心瀉火,安神強志。
淡竹葉 5克 — 甘淡寒,清心除煩,利尿導熱下行。
麥冬 5克 — 甘微苦寒,清心養陰,潤肺生津,防君臣藥過於苦寒傷陰。
炙甘草 2片 — 甘平,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沖泡法:將所有材料放入杯中,以沸水300ml沖泡,加蓋燜5-10分鐘,即可飲用。
叮囑:此茶偏涼,心陽不足、畏寒肢冷者慎用。
疏肝茶 — 「解鬱玫瑰茶」
對應臟腑:肝(將軍之官,主疏泄,藏血)
常見不適:情緒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痛、經前乳脹、目赤口苦。
茶方:
玫瑰花 5-7朵 — 味甘微苦、性溫,行氣解鬱,和血散瘀。
柴胡 3克 — 苦平,疏肝解鬱,升舉陽氣。
枸杞子 10粒 — 甘平,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防疏泄太過耗傷肝陰。
薄荷葉 3克 — 辛涼,清利頭目,疏肝行氣,引藥上行。
沖泡法:先以熱水沖泡柴胡、枸杞,燜5分鐘後,再放入玫瑰花與薄荷,稍燜1分鐘即可。
叮囑:孕婦請去除柴胡。陰虛火旺者(如手足心熱、口乾嚴重)玫瑰花量可稍減。
健脾茶 — 「益氣養胃茶」
對應臟腑:脾(倉廩之官,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
常見不適:食慾不振、腹脹便溏、肢體倦怠、面色萎黃。
茶方:
黨參 5克 — 甘平,補中益氣,健脾益肺。
白朮 3克 — 甘苦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陳皮 1瓣 — 辛苦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防滋膩壅滯。
大棗 2枚(掰開) — 甘溫,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調和脾胃。
沖泡法:將所有材料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500ml沖泡,燜15分鐘以上,代茶頻飲。
叮囑:此茶性偏溫補,實熱證(如便秘、口臭)或感冒發熱者不宜。
潤肺茶 — 「宣肺利咽茶」
對應臟腑:肺(相傅之官,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
常見不適:乾咳無痰、咽乾喉癢、聲音沙啞、鼻乾易感。
茶方:
百合 10克 — 甘微寒,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沙參 5克 — 甘微寒,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桔梗 3克 — 苦辛平,宣肺利咽,祛痰排膿,載藥上浮。
蜂蜜 適量 — 甘平,潤燥止咳,解毒止痛,調和口感(待茶溫後加入)。
沖泡法:將百合、沙參、桔梗放入杯中,沸水沖泡,燜10分鐘,待水溫降至60°C以下,再加入蜂蜜攪勻。
叮囑:痰多稀白屬寒飲者慎用。
固腎茶 — 「滋陰益腎茶」
對應臟腑:腎(作強之官,藏精,主骨生髓)
常見不適: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盜汗、記憶力減退。
茶方:
桑椹乾 10克 — 甘酸寒,滋陰補血,生津潤燥。
枸杞子 10粒 — 甘平,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黑豆 10克(略搗碎) — 甘平,活血利水,補腎益陰。
核桃仁 1枚 — 甘溫,補腎溫肺,潤腸通便,有助陽中求陰。
沖泡法:將黑豆、核桃仁先以少量水煎煮10分鐘,取其湯汁沖泡桑椹乾與枸杞,燜10分鐘後飲用。
叮囑:此茶偏滋膩,脾虛濕重、腹脹便溏者不宜過量。
中醫養生之道,貴在平衡
1. 辨證施飲:以上茶方需根據個人體質與當下狀況選擇,切勿盲目長期服用。若有不適,請停用並諮詢專業中醫師。
2. 順應四時: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可根據季節側重飲用相應茶飲。
3. 節制為宜:藥茶雖好,亦不可過量。建議每日一劑,飲用5-7日後,可休息1-2日,觀察身體反應。
4. 生活為本:茶飲僅為輔助,真正的健康源於規律作息、暢達情志、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