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升發疏泄,養肝健脾
時令特點: 春屬木,與肝相應。萬物生發,陽氣初升,然濕氣漸重。易有肝火過旺、脾胃濕困之象。
養生原則: 疏肝氣,健脾胃,祛濕濁。
【推薦湯水】
1. 綿茵陳赤小豆鯽魚湯
功效:清肝利濕,健脾消腫。針對春困、肢體沉重、食欲不振尤佳。
材料:綿茵陳15克,赤小豆50克,蜜棗2枚,陳皮1角,生薑3片,鯽魚1條,瘦肉150克。
做法:
1. 赤小豆提前浸泡2小時;陳皮浸軟刮囊。
2. 鯽魚煎至兩面微黃,瘦肉汆水。
3. 所有材料放入湯鍋,加入足量清水,武火煮沸後轉文火煲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2. 桑葉枸杞豬肝湯
功效:疏風清熱,養肝明目。適合眼乾澀、易感冒、頭暈目眩者。
材料:鮮桑葉30克(或乾品10克),枸杞子15克,豬肝150克,生薑3片。
做法:
1. 豬肝切片,用清水浸泡後瀝乾。
2. 桑葉、枸杞子洗淨,與生薑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煮沸。
3. 放入豬肝,煮至剛熟,加鹽調味。此湯不宜久煮。
夏:清心消暑,祛濕生津
時令特點:夏屬火,與心相應。暑熱挾濕,耗氣傷津。易有心火亢盛、暑濕困脾之證。
養生原則:清暑熱,益氣陰,寧心神。
【推薦湯水】
1. 冬瓜薏米老鴨湯
功效:清熱祛濕,益氣生津。為夏季經典消暑湯水。
材料:帶皮冬瓜500克,生薏米50克,芡實30克,陳皮1角,老鴨半隻,蜜棗2枚。
做法:
1. 老鴨斬件汆水;冬瓜連皮切塊;薏米、芡實浸泡。
2. 所有材料放入湯鍋,加水武火煲滾,轉文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
2. 綠豆海帶陳皮糖水
功效: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對於暑熱煩渴、皮膚瘡癤有良效。
材料:綠豆100克,海帶(浸軟)50克,陳皮1角,冰糖適量。
做法:
1. 綠豆浸泡;海帶切絲;陳皮浸軟。
2. 將綠豆、陳皮放入鍋中,加水煮至綠豆開花。
3. 加入海帶絲再煮20分鐘,最後加入冰糖調味。
秋:滋陰潤燥,潤肺生津
時令特點:秋屬金,與肺相應。天氣乾燥,肅殺之氣漸起。易傷肺津,引發口鼻乾燥、乾咳、皮膚瘙癢。
養生原則:養陰潤肺,防止秋燥。
【推薦湯水】
1. 沙參玉竹雪梨湯
功效:滋陰潤肺,清熱化痰。對秋燥咳嗽、咽喉乾痛最佳。
材料:北沙參15克,玉竹15克,百合15克,南北杏各10克,雪梨2個,無花果4粒,瘦肉300克。
做法:
1. 瘦肉汆水;雪梨去芯切塊。
2. 所有材料洗淨,放入湯鍋,加水武火煲滾後轉文火煲1.5至2小時,調味即可。
2. 海底椰響螺百合湯
功效:滋陰補腎,潤肺安神。適合陰虛火旺、睡眠不佳、虛熱煩躁者。
材料:乾海底椰30克,乾響螺片2片,百合30克,麥冬15克,陳皮1角,瘦肉300克。
做法:
1. 響螺片、海底椰提前浸泡;瘦肉汆水。
2. 所有材料放入湯鍋,加水武火煲滾,轉文火煲2.5小時,調味即可。
冬:溫陽補腎,益精填
時令特點:冬屬水,與腎相應。天寒地凍,萬物蟄伏。人體陽氣內藏,易受寒邪侵襲。
養生原則:溫補腎陽,填補精髓,驅寒保暖。
【推薦湯水】
1. 當歸生薑羊肉湯
功效:溫中補血,祛寒止痛。源自醫聖張仲景之經方,為冬日禦寒第一湯。
材料:當歸片15克,生薑50克,羊肉500克,紅棗(去核)6枚,陳皮1角。
做法:
1. 羊肉切塊汆水,瀝乾後用薑片略炒。
2. 所有材料放入湯鍋,加水武火煲滾,轉文火煲2至3小時至羊肉酥爛,調味即可。
2. 巴戟杜仲核桃豬尾湯
功效:補腎壯陽,強筋健骨。適合腰膝酸軟、精力不足、畏寒肢冷者。
材料:巴戟天15克,杜仲15克,核桃肉50克,紅棗(去核)6枚,陳皮1角,豬尾1條,瘦肉150克。
做法:
1. 豬尾斬件,與瘦肉一同汆水。
2. 杜仲刮去粗皮,與其他材料一同放入湯鍋。
3. 加水武火煲滾,轉文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
中醫囑咐:
選材:藥材務求道地,肉類務必新鮮。
火候:老火湯貴在「武火滾開,文火慢煲」,令食材藥性充分析出。
飲用:湯水宜溫服,不宜過燙或冷飲,以免損傷脾胃。
節制:雖為補益,亦不可過量,一周2-3次為宜,以免滋膩礙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