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臼撞擊綜合征是一種因髖關節的股骨頭頸部與髖臼邊緣在活動時發生異常碰撞,導致軟骨和盂唇損傷的疾病。常見於年輕、活動量大的族群。
成因
1. 結構性異常(主要成因):
骨骼形態異常:股骨頭頸交界處過度突出(凸輪型撞擊),或髖臼過度覆蓋股骨頭(鉗型撞擊),或兩者混合。
發育因素:常見於青春期從事高強度運動(如足球、芭蕾、冰球)的青少年,骨骼在發育過程中因反覆壓力而產生形態變化。
2. 功能性因素:
核心肌群不穩定、臀部肌肉(特別是臀中肌)無力或激活不足。
關節周圍軟組織過緊(如髂腰肌、內收肌)。
錯誤的動作模式,導致髖關節在活動中處於不良的力學位置。
3. 創傷:髖關節周圍的舊傷可能改變骨骼結構或軟組織功能,誘發撞擊。
4. 繼發性因素:其他疾病如股骨頭骨骺滑脫症、Legg-Calvé-Perthes病後遺症等。
分型與臨床表現
凸輪型撞擊
特徵:股骨頭頸部「不圓滑」,有骨性凸起。髖關節屈曲時,凸起部分撞擊並剪切盂唇與關節軟骨。
好發族群:年輕男性、運動員
臨床表現:腹股溝深處疼痛,尤其在深蹲、久坐、長時間行走後加劇。
感覺髖關節「卡住」或「鎖死」。被動屈髖、內收、內旋時誘發劇烈疼痛。
鉗型撞擊
特徵:髖臼邊緣過度覆蓋股骨頭(過深或後傾)。
髖關節活動時,股骨頭頸被髖臼邊緣「夾住」,導致盂唇損傷。
好發族群:中年女性
臨床表現:腹股溝區疼痛,較為隱匿和持續。疼痛可能放射至臀部外側。
髖關節活動度,特別是外展和外旋可能受限。盂唇撕裂發生率極高。
混合型撞擊
特徵:同時具有凸輪型和鉗型兩種特徵。最常見的類型。
臨床表現:臨床表現兼具上述兩型的特點,症狀通常更為複雜和嚴重。
理學檢查
1. 視診與觸診:觀察步態、肌肉萎縮情況(特別是臀部),觸壓腹股溝區、大轉子周圍是否有壓痛點。
2. 關節活動度測試:評估髖關節各方向的主動與被動活動度,觀察是否受限或引發疼痛。
3. 撞擊誘發測試:
前方撞擊測試:患者仰臥,被動將髖關節屈曲至90度,內收並內旋。若再現腹股溝區疼痛,則為陽性。
後方撞擊測試:患者仰臥,髖關節伸展並外旋。若引發臀部後方疼痛,可能為後方撞擊。
4. 盂唇激惹測試:
FABER/Patrick Test:將腳踝置於對側膝蓋上,下壓膝蓋。陽性可能表示骶髂關節或髖關節問題。
謝爾曼試驗/Scour Test:髖關節屈曲內收加壓,並環轉,用於評估盂唇損傷。
5. 肌力測試:重點評估臀大肌、臀中肌、核心肌群的力量。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中醫將此病歸於「痹證」範疇,認為與勞損、外傷、肝腎不足、筋脈不通有關。
1. 針灸: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放鬆緊張的肌肉,促進組織修復。
2. 中藥:
急性期(氣滯血瘀):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
慢性期(肝腎不足、筋脈失養):以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為主。
外用:可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膏或藥洗進行局部熏洗。
3. 手法治療(推拿):
放鬆髖關節周圍緊張的肌肉(如內收肌、髂腰肌)。活動關節,鬆解粘連。
手術治療:
適應症:保守治療3-6個月無效、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影像學顯示有明顯結構損傷(如巨大盂唇撕裂、軟骨剝離)。
髖關節鏡手術:微創手術,目的在於:
磨平股骨頭頸部的骨性凸起(凸輪病變切除)。
修整過度覆蓋的髖臼邊緣(鉗型病變切除)。
修補或清理撕裂的盂唇。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需循序漸進,在無痛範圍內進行。
第一階段:急性期/疼痛控制期
目標:減輕疼痛、維持關節活動度、激活穩定肌群。
運動:
1. 仰臥抱膝:溫和地增加髖關節屈曲活動度。
2. 仰臥鐘擺:放鬆下進行被動的髖關節環轉。
3. 等長臀肌收縮:仰臥,屈膝,用力夾緊臀部,保持5-10秒。
4. 蚌式運動(無阻力):側臥,屈膝,上方膝蓋如蚌殼般打開,注意骨盆不動。
第二階段:恢復期/肌力強化期
目標:強化核心與臀部肌力,改善神經肌肉控制。
運動:
1. 橋式:強化臀大肌和核心。
2. 側躺抬腿(直腿):強化臀中肌。
3. 鳥狗式:訓練核心穩定與髖肩協調。
4. 靠牆深蹲(無痛範圍):控制深度,避免引發撞擊。
5. 站姿髖外展:使用彈力帶強化臀中肌。
第三階段:功能整合與預防期
目標:將強化後的肌力與控制應用於功能性活動,預防復發。
運動:
1. 單腳羅馬尼亞硬舉:訓練髖關節鉸鏈動作模式及動態穩定。
2. 分腿蹲/保加利亞分腿蹲:在可控範圍內增加髖關節負荷。
3. 怪獸走路:膝蓋微彎,套上彈力帶橫向行走,強化臀部側向力量。
4. 本體感覺訓練:單腳站於不穩定平面(如枕頭)。
重要提醒
影像學診斷:X光可看骨骼形態,MRI(特別是關節內注射顯影劑的MRI)可精確評估盂唇和軟骨損傷。
耐心與堅持:保守治療與復康需要時間,通常需數月才能見效,請保持耐心並持之以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