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髖關節炎,又稱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指髖關節內的軟骨因磨損、老化或其他因素導致逐漸退化、變薄甚至消失,引起關節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礙的慢性疾病。其核心病變是關節軟骨的破壞和繼發性的骨質增生(骨刺)。
成因
退化性髖關節炎的成因可分為兩大類:
1. 原發性(特發性):
年齡增長:最常見的風險因子,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的修復能力下降。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退化性關節炎病史者,風險較高。
肥胖:體重過重會增加髖關節的負荷,加速軟骨磨損。
性別:女性發病率較高,尤其停經後。
2. 繼發性:
先天性或發育性因素:如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骨骺滑脫症。
創傷性:髖部骨折、脫位或軟骨損傷病史。
機械性因素:長期從事負重工作、激烈運動(如長跑、足球)造成的累積性壓力。
其他關節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敗血性關節炎後遺症。
代謝性疾病:如血色素沉著症、軟骨鈣化症。
中醫觀點與分型
中醫將此病歸屬於 「痹證」 的範疇,特別是 「骨痹」 和 「筋痹」。主要病機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導致筋骨失養,加上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或痰瘀互結,阻塞經絡,導致「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
根據臨床表現,常見分型如下:
1. 風寒濕痹型
病因病機: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臨床表現:
疼痛特點:痠痛、脹痛,遊走不定(風盛)或痛處固定、遇冷加劇(寒盛)或重著酸痛(濕盛)。
其他症狀:關節屈伸不利,天氣轉涼或潮濕時症狀加重,局部不紅不腫或輕微腫脹,畏寒。
2. 濕熱痹阻型
病因病機:濕熱之邪留滯關節,或風寒濕邪鬱久化熱。
臨床表現:
疼痛特點: 紅腫熱痛,疼痛劇烈,觸摸有熱感。
其他症狀: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口乾口苦,小便黃,舌苔黃膩。
3. 肝腎虧虛型
病因病機: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筋骨失養。
臨床表現:
疼痛特點:隱隱作痛,綿綿不休,勞累後加重。
其他症狀:腰膝痠軟無力,頭暈耳鳴,關節僵硬無力,可能伴有肌肉萎縮。
4. 瘀血阻絡型
病因病機:病程日久,或外傷後,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停。
臨床表現:
疼痛特點:針刺樣疼痛,痛處固定不移,夜間可能加劇。
其他症狀:關節活動時有摩擦感或聲響,關節可能變形,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
臨床表現:
1. 疼痛:
位置:最常見於腹股溝區,其次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前側或內側、膝關節。
性質:初期為活動後疼痛,休息後緩解;後期可能出現靜息痛或夜間痛。
2. 僵硬:
早晨起床或長時間靜止後出現關節僵硬,通常活動後在30分鐘內緩解。
關節活動度下降,如難以彎腰穿襪、剪腳趾甲。
3. 功能障礙:
跛行、上下樓梯困難、從坐姿站起時感到吃力。
4. 關節摩擦音:
活動髖關節時可能聽到或感覺到「嘎吱」聲。
5. 肌肉萎縮:
長期因疼痛而活動減少,導致臀部和大腿肌肉(如臀中肌、股四頭肌)萎縮。
理學檢查:
1. 視診: 觀察步態有無跛行,有無肌肉萎縮,肢體有無長短不一。
2. 觸診: 按壓腹股溝中點(髖關節前方)有無壓痛。
3. 關節活動度檢查:
被動活動:檢查屈曲、伸展、外展、內收、內旋、外旋的角度。退化性關節炎會出現活動度受限,特別是內旋和屈曲最早受影響。
終端感覺:可能感覺到骨性終端(骨與骨碰撞感)。
4. 特殊測試:
「4」字測試:評估髖關節的屈曲、外展和外旋功能,陽性表示髖關節有病變。
屈髖內旋激發測試:患者仰臥,將髖膝關節屈曲90度,被動將髖關節內旋,若再現腹股溝疼痛則為陽性,對髖關節炎有高度特異性。
Trendelenburg Sign:評估臀中肌肌力,陽性表示臀中肌無力,常見於髖關節病變。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中藥治療:
風寒濕痹型: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濕熱痹阻型: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肝腎虧虛型: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瘀血阻絡型: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2. 針灸治療: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3. 推拿與手法治療:放鬆臀部及大腿周圍緊張的肌肉(如梨狀肌、臀中肌、內收肌)。
進行輕柔的髖關節被動活動,以鬆解粘連,改善活動度。
4. 拔罐與刮痧: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手術治療:
當保守治療無效,疼痛嚴重影響生活時考慮。
髖關節鏡手術:清除游離體或修補軟骨,適用於早期患者。
髖關節置換術:是終末期最有效的手術,能顯著緩解疼痛,改善功能。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的目標是維持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穩定關節。所有運動應在無痛或微痛的範圍內進行。
1. 關節活動度運動:
抱膝運動:仰臥,雙手抱一側膝蓋,緩緩向胸口靠近,感覺臀部伸展,停留15-30秒。
髖關節旋轉:仰臥,膝蓋彎曲,雙腳與肩同寬,雙膝緩緩向左、向右倒,進行內旋與外旋。
鐘擺運動:站立,手扶支撐物,讓患側腿像鐘擺一樣前後、左右輕輕擺動。
2. 肌力強化運動:
臀橋式:仰臥,膝蓋彎曲,收緊臀部將骨盆抬起,使身體呈一直線,停留5-10秒。(強化臀大肌)
蚌殼式:側臥,膝蓋彎曲,腳跟併攏,上方的膝蓋緩緩打開如蚌殼,停留5-10秒。(強化臀中肌)
側抬腿:側臥,患側在上,伸直腿部緩緩向上抬起。(強化臀中肌與闊筋膜張肌)
微蹲/靠牆靜蹲: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緩緩下蹲至微蹲姿勢,停留10-30秒。(強化股四頭肌與臀肌)
3. 低衝擊有氧運動
游泳或水中走路:水的浮力能減輕關節負擔,是極佳的運動。
固定式自行車:調整座椅高度至腳踏到底時膝蓋微彎,阻力從輕開始。
太極拳:動作緩慢流暢,能訓練平衡、肌力與關節活動度。
總結與建議
生活習慣:控制體重、選擇合適的運動,是長期管理的關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