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扭挫傷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主要指踝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等軟組織因過度扭拉而造成的損傷。中醫認為是局部經絡受損,氣血瘀滯不通所致。
成因
最常見的成因是足部內翻,導致踝關節外側的韌帶(主要是距腓前韌帶)受傷。其他成因包括:
1. 運動傷害:跳躍落地不穩、快速變向、踩到別人的腳(籃球、足球、排球常見)。
2. 意外事件:行走或跑步時踩到不平坦的地面或坑洞。
3. 穿著不當:穿高跟鞋或支撐性差的鞋子。
4. 舊傷未癒:先前扭傷後,韌帶鬆弛、本體感覺下降,導致踝關節不穩定,容易反覆扭傷。
分型、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
臨床上主要根據受傷的機制和嚴重程度進行分型。
內翻型(最常見)
受傷機制:足底向內翻轉
受損韌帶:外側韌帶群(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
臨床表現:外踝前下方腫脹、壓痛、瘀血;足內翻時疼痛加劇。
外翻型
受傷機制:足底向外翻轉
受損韌帶:內側的三角韌帶
臨床表現:內踝腫脹、壓痛;足外翻時疼痛加劇。較為少見,但若發生可能合併內踝骨折。
旋前-外旋型
受傷機制:足部外翻外旋
受損韌帶:下脛腓聯合韌帶(高位踝扭傷)
臨床表現:踝關節前方、脛腓骨之間壓痛明顯;擠壓小腿中段或足部外旋時疼痛加劇。易被誤診,癒合期較長。
嚴重度分級(最常用於臨床溝通)
第一級(輕度)
韌帶受損情況 :韌帶輕微拉傷,無撕裂
臨床表現:輕微腫脹和壓痛,可勉強承重行走,關節活動度略受限。
理學檢查(特殊測試):前抽屜試驗: 陰性。
內翻壓力測試: 疼痛但無關節不穩定 。
第二級(中度)
韌帶受損情況 :韌帶部分撕裂
臨床表現:中度腫脹、疼痛、瘀血,行走困難,關節活動度明顯受限。
理學檢查(特殊測試):前抽屜試驗: 陽性(與健側比有明顯鬆弛感)
內翻壓力測試:陽性(關節有鬆弛感,並有劇痛)
第三級(重度)
韌帶受損情況 :韌帶完全斷裂
臨床表現:嚴重腫脹、疼痛、大量瘀血,無法承重行走,關節不穩定。
理學檢查(特殊測試):前抽屜試驗: 明顯陽性(有「凹陷」感)
內翻壓力測試:明顯陽性(關節角度異常增大)
治療方法
急性期(傷後24-72小時):目標為消炎消腫、止痛、制動
中醫治療
針灸: 通絡止痛、行氣活血。
中藥外敷/內服:
外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內服: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亞急性期與恢復期(腫脹疼痛減緩後):目標為促進癒合、恢復關節活動度與肌力
中醫治療
針灸與拔罐:延續針灸,可加上刺絡拔罐,放出瘀血,加速腫脹消退。
推拿(手法):軟組織按摩、關節鬆動術減輕腫脹、放鬆緊繃的肌肉並恢復關節的正常活動度。
中藥: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促進韌帶修復。
中藥薰洗:活血通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是預防再次扭傷的關鍵,應循序漸進,在無痛範圍內進行。
階段一:恢復活動度與早期肌力訓練(腫脹消退後)
踝泵運動:盡可能地勾腳尖、踩腳尖,反覆進行。這是最好的消腫運動之一。
腳踝寫字母:用腳尖當筆,在空中寫A到Z,活動各個方向的關節。
彈力帶抗阻訓練:坐姿,用彈力帶提供阻力,進行勾腳(蹠屈)、踩腳(背屈)、腳內翻、腳外翻的等長收縮訓練。
階段二:強化肌力與本體感覺訓練(可無痛承重行走後)
單腳站立:先睜眼練習,穩定後進階到閉眼單腳站,訓練踝關節的穩定性和本體感覺。
提踵運動:扶著牆壁或椅子,慢慢踮起腳尖再放下。
腳踝繞圈: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大幅度轉動腳踝。
階段三:功能性訓練與回歸運動(肌力與活動度接近正常後)
跨步訓練:向前、向後、向左、向右進行弓步蹲,模擬日常行走與運動的動作。
跳躍訓練:從雙腳原地跳開始,進階到單腳跳、左右來回跳(之字跳)。
運動專項訓練:根據患者的運動項目(如籃球、跑步),進行折返跑、變向跑等訓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