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是導致足跟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它並非真正的「發炎」,而更像是一種因反覆微創傷導致的退化性病變。因此,近年來學界更傾向稱之為「足底筋膜病變」。
成因
主要成因是重複性的負重與拉伸,導致足底筋膜在跟骨附著處出現微小的撕裂和退化。
1. 生物力學因素:
過度使用:長時間站立、行走、跑步或跳躍(常見於跑者、軍人、教師)。
足部結構異常:扁平足(過度旋前)或高足弓(旋後),影響足底筋膜的受力。
阿基里斯腱與腓腸肌緊繃:導致踝關節背屈角度不足,增加足底筋膜的張力。
肥胖:體重過重增加足底負荷。
2. 外在因素:
不合適的鞋具:鞋底過硬、缺乏支撐或磨損嚴重。
突然增加活動量:沒有循序漸進的訓練。
工作環境:需在硬地上長時間站立。
中醫觀點:
屬於「筋痹」、「跟痛症」範疇。
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中年以後肝腎精氣衰退,筋骨失養,不榮則痛。
氣滯血瘀:長期勞損或外傷,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瘀阻,不通則痛。
寒濕侵襲:居住環境潮濕或足部受寒,寒性收引,濕性重濁,導致氣血凝滯。
分型、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
臨床上可根據疼痛點和成因進行分型,有助於精準治療。
1. 跟骨內側痛型(最常見)
中醫辨證:氣滯血瘀型
臨床表現:晨起第一步劇痛(始動痛),活動後稍緩,但久站或久走後又加重。
疼痛點位於跟骨內側前方,按壓有明顯痛點。 疼痛可能像針刺或灼熱感。
理學檢查要點:
觸診:足底筋膜跟骨起點處有明確壓痛點。
Windlass Test:被動將大腳趾向上扳(背屈),會誘發或加劇足底疼痛。(陽性)
觀察足弓是否有塌陷(扁平足)。
2. 足跟墊萎縮型
中醫辨證:肝腎虧虛型
臨床表現:多見於年長者或肥胖者。
疼痛範圍較瀰漫,不僅在內側點,整個腳跟都有壓痛感。 足跟脂肪墊看起來較薄。
理學檢查要點:
觸診: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而非單一點。
觀察足跟脂肪墊是否飽滿。
可能伴隨阿基里斯腱彈性變差。
3. 足底筋膜緊繃型
中醫辨證:寒濕阻絡型
臨床表現:疼痛在長時間休息後(如久坐後站起)特別明顯。
患者常感覺整個腳底緊繃、僵硬。 天氣變冷或潮濕時症狀加重。
理學檢查要點:
踝關節背屈角度測試:膝蓋伸直時,腳踝向上勾的角度不足(<10度),表示腓腸肌緊繃。
觸診整個足底筋膜有緊繃感。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有效放鬆緊繃的筋膜。
2. 中藥治療:
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肝腎虧虛型:治以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寒濕阻絡型:治以散寒除濕、溫通經絡。
外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絡。
3. 推拿與手法:
放鬆小腿三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
以拇指深層按壓足底筋膜,方向應與筋膜纖維垂直,進行橫向摩擦,鬆解粘黏。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是根治足底筋膜炎、預防復發的關鍵。
1. 小腿肌肉拉伸(非常重要!):
腓腸肌拉伸:面對牆壁,雙手推牆,患側腿向後伸直,腳跟著地,膝蓋打直,前腿彎曲,感受到小腿後側上段有拉伸感。保持30秒,重複3-5次。
比目魚肌拉伸:姿勢同上,但患側腿膝蓋微彎,重點拉伸小腿後側下段深層肌肉。保持30秒,重複3-5次。
2. 足底筋膜放鬆:
網球/按摩球滾動:坐著,將網球或專用按摩球踩在腳底,從前腳掌到腳跟來回滾動2-3分鐘。力量適中,感到舒適的酸脹感即可。
冰瓶按摩:將水凍成冰瓶,用腳踩著滾動,兼具冰敷與按摩效果。
3. 足底筋膜特定拉伸:
坐姿,用手將腳趾向腳背方向扳,直到感覺足底被拉伸。保持30秒,重複3-5次。
毛巾拉伸:坐姿,膝蓋伸直,用毛巾套住前腳掌,雙手輕輕將毛巾向身體方向拉。保持30秒。
4. 肌力訓練:
抓毛巾運動:地上放一條毛巾,用腳趾反复將毛巾抓皺提起。這能訓練足底內在肌。重複10-15次。
腳踝泵:坐著或躺著,用力將腳尖向前踩到底,再向上勾到底。這能促進血液循環,特別適合久坐後進行。
5. 本體感覺與平衡訓練:
練習單腳站立,從扶著牆到放手,每次30秒。進階版可在不穩定的表面(如枕頭)上進行。
生活與鞋具建議:
選擇支撐性良好的鞋具:具備良好的足弓支撐和緩震鞋跟。
使用矯形鞋墊/足弓墊:特別是對於扁平足或高足弓的患者,能有效改善生物力學。
避免赤腳行走:尤其是在硬地上。
控制體重:減輕足部負擔。
運動前充分熱身,運動後拉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