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軟骨軟化症,簡單來說就是髕骨(膝蓋骨)後面的軟骨因為各種原因變得粗糙、軟化甚至磨損。這不是一個發炎性的疾病,而是一種軟骨退化的過程,好發於年輕運動員、愛好跑步者及女性族群。
成因
髕骨軟骨軟化症的成因通常是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 生物力學異常(最常見):
股四頭肌肌力不平衡:外側的股外側肌太緊或太強,內側的股內側肌太弱,導致髕骨被向外側拉扯,與股骨髁產生不正常摩擦。
Q角過大:從髂前上棘到髕骨中點,再到脛骨粗隆的連線所形成的角度。女性因骨盆較寬,Q角通常較大,使得髕骨外移的傾向更明顯。
足部問題:扁平足(過度旋前)或高足弓(旋前不足)會改變下肢力線,間接影響髕骨的軌跡。
髕骨位置過高:先天結構問題,使髕骨不穩定。
股骨髁發育不良:股骨末端的溝槽太淺,無法有效固定髕骨。
2. 過度使用與負荷:
反覆進行需要大量膝關節彎曲的活動,如跑步、跳躍、深蹲、爬樓梯等,導致軟骨承受過度壓力。
3. 創傷:
直接撞擊到膝蓋(如摔倒、車禍),導致髕骨軟骨直接受損。
4. 其他因素:
關節鬆弛、核心肌群無力、臀肌無力導致下肢代償等。
中醫觀點與分型
在中醫理中,此症屬於「痺證」、「膝痛」範疇,與肝、腎、脾三臟功能失調及外邪侵襲有關。臨床上常見以下分型:
1. 腎虛髓虧型「肝主筋,腎主骨」。
病因病機: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無法滋養。
臨床表現:膝部痠軟無力,隱隱作痛,久行、久站後加重,休息後減輕。
可能伴隨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畏寒肢冷(腎陽虛)或五心煩熱(腎陰虛)。
2. 氣滯血瘀型
病因病機:多因外傷或長期勞損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臨床表現:膝痛位置固定,如針刺般,疼痛較劇烈。
膝關節活動可能受限,局部按壓有痛點(阿是穴)。
舌質可能偏紫暗或有瘀點。
3. 寒濕痺阻型
病因病機:久居濕冷之地或感受風寒濕邪,氣血凝滯,經絡不通。
臨床表現:膝部沉重、冷痛,遇冷或天氣轉變時疼痛加劇,得熱則舒。
關節活動可能感覺僵硬。
4. 濕熱蘊結型
病因病機:多因過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濕熱之邪,流注關節。
臨床表現:膝部紅、腫、熱、痛,疼痛較劇,可能伴隨沉重感。
口乾口苦,小便黃。
理學檢查
1. 視診:觀察有無膝關節腫脹、肌肉萎縮(特別是股四頭肌)、髕骨位置是否偏外(髕骨外偏)。
2. 觸診:
髕骨周邊壓痛:按壓髕骨四周邊緣,尋找痛點。
髕骨研磨試驗:患者仰臥,膝蓋伸直。檢查者用手掌壓住髕骨,並使其在股骨滑車溝內上下、左右移動,若誘發疼痛或摩擦感則為陽性。
抗阻力主動收縮試驗:患者仰臥,膝蓋微彎(約30度),檢查者一手壓住其小腿,請患者主動伸直膝蓋對抗阻力,若誘發疼痛則為陽性。
3. 特殊測試:
髕骨傾斜測試:評估外側支持帶是否過緊。
髕骨活動度測試:評估髕骨向內、外、上、下的活動度是否受限。
Q角測量:評估下肢力線。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鎮痛與肌肉放鬆。
2. 中藥:根據辨證分型用藥。
腎虛髓虧: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氣滯血瘀: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寒濕痺阻:散寒除濕,溫通經絡。
濕熱蘊結: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3. 推拿與手法治療:
放鬆股四頭肌、腘繩肌及髂脛束。
進行髕骨鬆動術,改善髕骨的活動度。
4. 拔罐與刮痧:用於放鬆緊繃的肌肉筋膜,祛風散寒除濕。
手術治療
關節鏡手術:用於清理軟骨碎片或進行軟骨再生手術(如微骨折術),通常用於保守治療無效且軟骨損傷嚴重的患者。
復康運動(循序漸進)
原則:無痛範圍內進行,從靜態到動態,從簡單到複雜。
1. 初期(強化與激活):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坐姿,膝下墊毛巾,用力向下壓緊膝蓋,感覺大腿前側收縮,停留10-15秒。
直腿抬高:仰臥,一腳彎曲,另一腳伸直,收緊大腿肌肉後緩慢抬高至30-45度,停留5-10秒後緩慢放下。
臀橋:仰臥,雙膝彎曲,用力縮緊臀部將骨盆抬起,使身體呈一直線。
2. 中期(功能性強化):
靠牆靜蹲: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慢慢下蹲至約30-60度(不引起疼痛為原則),停留30秒至1分鐘。
蚌殼式:側臥,膝蓋彎曲,腳跟併攏,上方的膝蓋如蚌殼般緩緩打開,頂端停留2-3秒。
站姿髖外展:扶牆站立,保持身體穩定,將一腳向外側展開,強化臀中肌。
坐姿膝伸展:坐在椅子上,緩慢將小腿伸直,在頂端停留2-3秒,強調股內側肌的收縮。
3. 後期(回歸運動與預防):
微蹲:無靠牆,進行小幅度的深蹲,注意膝蓋對準第二腳趾,不要內夾。
上台階訓練:使用階梯,緩慢控制地上階與下階。
本體感覺訓練:單腳站立(可先張眼,後閉眼挑戰)。
離心性運動:例如在斜坡上緩慢下坡行走,強調控制的離心收縮。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