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韌帶是連接膝蓋骨(髕骨)與脛骨粗隆的重要結構,對於膝關節的伸直和穩定至關重要。
成因
髕韌帶損傷通常是由於過度使用或急性創傷所導致,常見原因包括:
1. 重複性跳躍與落地:最常見的原因,因此又被稱為「跳躍膝」。常見於籃球、排球、羽毛球等運動員。
2. 突然增加訓練強度或頻率:沒有給予身體足夠的時間適應,導致韌帶負荷過大。
3. 大腿肌力不足或不平衡:股四頭肌肌力不足、過緊或柔軟度差,會增加髕韌帶的負擔。
4. 生物力學異常:如扁平足、高足弓、Q角(大腿與髕骨力線的角度)過大、髕骨位置過高等。
5. 急性直接撞擊或撕裂:例如跌倒時膝蓋直接撞擊地面,或突然的強力收縮導致韌帶部分或完全斷裂。
6. 年齡與退化:隨著年齡增長,韌帶的血液供應變差,彈性下降,更容易因累積性勞損而受傷。
分型與臨床表現
臨床上主要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和病程進行分型。
1. 急性損傷
成因:一次性的大力拉扯或直接撞擊。
臨床表現:
受傷瞬間膝蓋下方可能聽到「啪」一聲或有撕裂感。
局部劇烈疼痛、迅速腫脹。
膝關節無法伸直或承重,可能出現不穩定感。
若為完全斷裂,可觸摸到髕骨上方出現凹陷。
2. 慢性勞損(跳躍膝)
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個階段(Blazina分期):
第1期: 運動後出現疼痛,不影響運動表現。
第2期:運動中或運動後疼痛,但仍能完成訓練,運動表現可能開始受到輕微影響。
第3期:疼痛持續,在運動中及日常生活中(如上下樓梯、久坐)都會感到疼痛,嚴重影響運動表現。
第4期:髕韌帶因長期勞損而導致部分或完全斷裂,需手術介入。
理學檢查
1. 視診:觀察膝關節有無腫脹、瘀血、肌肉萎縮或髕骨位置改變。
2. 觸診:
在髕骨尖或脛骨粗隆(韌帶止點)處有明顯的壓痛點。
可能觸摸到韌帶增厚或結節。
3. 抗阻力伸直測試:患者坐著或躺著,膝蓋彎曲約30度,檢查者施力於其腳踝,請患者對抗阻力伸直膝蓋。若髕韌帶處出現疼痛,則為陽性反應。
4. 被動過度屈膝測試:將患者膝蓋極度彎曲,會拉扯髕韌帶而引發疼痛。
5. 單腳蹲測試:請患者單腳站立並緩慢下蹲,若出現疼痛或無法完成動作,表示髕韌帶可能受損。
治療方法
治療需根據損傷的分期和類型制定個性化方案。
中醫治療
1. 針灸:疏通經絡氣血、消腫止痛、促進修復。
2. 中藥:
急性期(氣滯血瘀):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慢性期(筋脈失養):治以強筋健骨、補益肝腎。
外用: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膏或藥洗進行外敷。
3. 推拿與手法:
放鬆緊繃的股四頭肌、大腿後側肌群及髕骨周邊軟組織,改善關節活動度。
用輕柔的撥筋手法鬆解髕韌帶周圍的粘連。
手術治療:
適用於保守治療6個月無效、韌帶完全斷裂或出現鈣化點的患者。
術式包括:髕韌帶清創術、修補術等。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應遵循無痛原則,循序漸進。
階段一:急性期過後/早期(目標:減痛、恢復活動度)
1.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仰臥,膝下墊毛巾,用力向下壓緊膝蓋,感覺大腿前側收縮,保持5-10秒後放鬆。
2. 直腿抬高:仰臥,一腳彎曲踩地,傷腿伸直,收緊大腿肌肉後緩慢抬高至約45度,保持5秒後緩慢放下。
3. 腳踝泵:腳踝用力向上勾再向下踩,促進血液循環和消腫。
階段二:中期(目標:恢復肌力與穩定)
1. 靠牆靜蹲: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慢慢下蹲至膝蓋微彎(約30-45度),保持30秒至1分鐘。注意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且下蹲時不應引起疼痛。
2. 弓箭步:向前跨出一步後下蹲,保持身體穩定,雙膝約呈90度。
3. 離心運動:對跳躍膝特別有效。站在一階樓梯上,用健康的腳支撐上樓梯,用受傷的腳緩慢控制身體下樓梯(重點在於「慢下」)。
4. 本體感覺訓練:單腳站立,從睜眼到閉眼,逐漸增加難度。
階段三:後期/回歸運動(目標:恢復功能與爆發力)
1. 跳箱訓練:從低高度開始,練習輕柔的落地技巧。
2. 側向跨步與敏捷度訓練。
3. 運動專項訓練:逐漸恢復跑步、跳躍等動作,並監控疼痛反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