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漸進性的關節疾病,主要特徵是關節軟骨的磨損、破壞,並伴隨關節邊緣的骨贅(骨刺)形成和軟骨下骨的硬化。它不僅是「軟骨」的問題,而是整個關節(包括骨骼、滑膜、韌帶、肌肉)的病變。
成因
1. 原發性(大部分案例):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軟骨修復能力下降,關節液分泌減少。
體重過重(肥胖):膝關節承受的負荷增加,加速軟骨磨損。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退化性關節炎病史者,風險較高。
性別:女性,特別是停經後,因雌激素下降,風險高於男性。
2. 次發性(特定原因導致):
關節損傷史:前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撕裂、骨折等。
長期過度使用:重複性高衝擊運動或職業(如搬運工、運動員)。
生物力學異常:O型腿(膝內翻)、X型腿(膝外翻)、扁平足等,導致關節受力不均。
其他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代謝性疾病等。
中醫觀點與分型
中醫將此病歸屬於「痺證」範疇,特別是「骨痺」、「膝痺」。認為其發生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外感風寒濕邪、痰瘀痹阻有關。
1. 風寒濕痺型
病因病機:風、寒、濕邪氣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臨床表現:膝關節痠痛、沉重感,活動不靈活。
天氣變冷或潮濕時疼痛加劇,遇熱則舒緩。
舌苔薄白或白膩。
2. 濕熱痺阻型
病因病機: 濕邪鬱久化熱,或直接感受濕熱之邪。
臨床表現:關節紅、腫、熱、痛,疼痛較劇烈。
可能伴隨口乾、口苦,小便黃。
舌質紅,苔黃膩。
3. 肝腎虧虛型
病因病機: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
臨床表現:膝部隱隱作痛,痠軟無力,久站、行走後加重。
常伴隨腰背痠軟、頭暈耳鳴。
舌質淡紅,苔少。
4. 氣滯血瘀型
病因病機:病程日久,或外傷後,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絡。
臨床表現:疼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
關節可能腫脹、僵硬,活動時有摩擦聲(捻髮音)。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
1. 臨床表現:
疼痛:最初為活動時疼痛,休息後緩解;後期可能出現休息時也痛、夜間痛。
僵硬: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不動後關節僵硬,通常不超過30分鐘。
腫脹:可能因滑膜發炎(積水)或骨贅形成。
關節活動度受限:無法完全伸直或彎曲膝蓋。
關節變形:常見膝內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
關節不穩定感(打軟腿)、活動時有聲響(捻髮感或喀喀聲)。
2. 理學檢查:
視診:觀察有無腫脹、肌肉萎縮(特別是股四頭肌)、關節變形(O型/X型腿)。
觸診:
檢查關節周圍壓痛點(內外側關節縫、髕骨周圍)。
感受關節活動時的捻髮感。
檢查有無關節積液(浮動髕骨測試)。
活動度評估:測量膝關節主動與被動的彎曲和伸直角度。
肌力測試:評估股四頭肌、腿後肌群、臀肌的肌力。
特殊測試:
髕股關節壓迫測試:檢查髕骨軟化症。
McMurray's Test:主要用於評估半月板,但OA患者也可能因骨刺而出現疼痛。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疏通經絡、活血止痛、調節氣血。
2. 中藥
風寒濕痺型: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濕熱痺阻型:清熱利濕通絡。
肝腎虧虛型:補肝益腎,強筋壯骨。
氣滯血瘀型:行氣活血,止痛通絡。
3. 推拿/手法:
放鬆膝關節周圍的肌肉與筋膜,改善循環,鬆解沾黏。
鬆動緊繃的軟組織(肌肉、筋膜)。
改善關節活動度與減輕疼痛。
4. 拔罐/刮痧:用於風寒濕痺型,祛風散寒除濕。
5. 中藥外敷: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膏或藥洗進行熱敷。
復康運動
核心原則:無痛範圍內進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1. 肌力訓練(關鍵重點):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坐姿或躺姿,膝下墊毛巾,用力向下壓,感覺大腿前側肌肉收緊,停留5-10秒。這是初期最安全的訓練。
直抬腿運動:躺姿,一腳彎曲踩地,另一腳伸直向上抬高約30公分,停留5-10秒。
臀橋式:訓練臀肌與腿後肌群,穩定骨盆與膝蓋。
靠牆深蹲/坐站訓練:訓練功能性肌力,注意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下蹲角度以不痛為原則。
2. 關節活動度訓練:
腳跟滑動:躺姿或坐姿,將腳跟沿著地面向臀部滑動,到最大角度停留數秒。
膝關節鐘擺運動:坐姿,讓小腿自然前後晃動。
3. 伸展運動:
伸展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後側(腿後肌群)、外側(髂脛束)及小腿肌肉,保持肌肉彈性。
4. 有氧運動:
游泳、水中走路:水的浮力可減輕膝蓋負擔,是最佳的選擇。
固定式腳踏車:阻力調輕,可訓練肌力與活動度,且為低衝擊運動。
散步:在平坦地面上行走,避免上下坡與階梯。
生活建議與預防
體重管理:減輕體重是減輕膝關節負荷最有效的方法。
選擇合適的鞋子:穿著具良好支撐和避震的鞋子,必要時使用鞋墊矯正生物力學。
避免不當活動:減少爬山、爬樓梯、蹲、跪等動作。
營養補充:可適度補充葡萄糖胺、軟骨素、Omega-3脂肪酸(抗發炎),但效果因人而異,建議諮詢醫師。
使用輔具:必要時使用手杖、護膝(需經專業人員建議選擇合適的類型)來分擔負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