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的穩定主要依靠四條主要韌帶,其中兩條位於兩側,稱為「副韌帶」。它們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關節過度的內外翻(側向)運動。
內側副韌帶(MCL):連接股骨(大腿骨)和脛骨(小腿內側),抵抗膝關節外翻的壓力(即防止膝蓋被往內推)。這是最常受傷的膝部韌帶之一。
外側副韌帶(LCL):連接股骨和腓骨(小腿外側),抵抗膝關節內翻的壓力(即防止膝蓋被往外推)。
成因
主要成因是膝關節承受了不當的側向應力或旋轉力。
1. 直接撞擊:最常見的原因。膝蓋外側受到直接撞擊(如美式足球、橄欖球的攔截),導致膝關節過度外翻,引發**內側副韌帶**損傷。
反之,撞擊膝蓋內側則會導致外側副韌帶損傷。
2. 非接觸性扭傷:跳躍落地不穩、跑步時急轉彎或突然改變方向,導致腳部固定而身體扭轉,對韌帶產生過度拉扯。
3. 重複性壓力:長期進行需要頻繁側向移動的運動(如網球、籃球),使韌帶反覆受壓而勞損。
4. 複合性損傷:常與前十字韌帶(ACL)、內側半月板同時受傷,稱為「不幸三聯征」。
分型與臨床表現
副韌帶損傷通常根據嚴重程度分為三級:
第一度(輕微)
韌帶受損程度:少數韌帶纖維撕裂,結構穩定。
臨床表現:局部輕微壓痛、腫脹。
膝關節無不穩定感,可負重行走。進行壓力測試時有疼痛,但無關節鬆弛。
第二度(中度)
韌帶受損程度:更多韌帶纖維撕裂,但未完全斷裂。
臨床表現:明顯的局部壓痛和腫脹,可能伴隨瘀青。
關節活動度因疼痛而受限,行走時有跛行。
進行壓力測試時,關節有可察覺的鬆弛感(但仍有明確的終點感),並伴隨疼痛。
第三度(重度)
韌帶受損程度:韌帶完全斷裂。
臨床表現:劇烈疼痛(有時因神經同時受損,疼痛感反而不明顯)。
明顯腫脹和瘀血。
膝關節有明顯的「不穩定感」,感覺膝蓋要「散開」或「垮掉」,無法承重。
進行壓力測試時,關節顯著鬆弛且無明確的終點感。
理學檢查
1. 視診與觸診:觀察有無腫脹、瘀血。於受傷韌帶的附著點或沿線進行觸診,尋找壓痛點。
2. 壓力測試(Stress Tests):
外翻壓力測試:患者仰臥,膝關節微彎約30度。檢查者一手固定大腿遠端,另一手握住腳踝,對小腿施加向外的力量。
若膝關節內側出現疼痛或過度張開,提示內側副韌帶損傷。
內翻壓力測試:姿勢同上,對小腿施加向內的力量。若膝關節外側出現疼痛或過度張開,提示外側副韌帶損傷。
注意:測試時需與健側對比,並在膝關節完全伸直和彎曲30度下分別進行,以評估不同部位的損傷。
治療方法
急性期(受傷後48-72小時內)
中醫治療:
針灸: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
中藥:活血化瘀、行氣止。
亞急性期及慢性期(腫脹消退後)
中醫治療:
手法治療(推拿):放鬆周圍肌肉,使韌帶纖維順暢,促進恢復。
拔罐:可於周圍肌肉進行,改善循環。
中藥:舒筋通絡、強筋健骨。
第三度損傷或合併其他韌帶損傷
可能需要手術進行韌帶修補或重建,特別是對於年輕、活動量大的患者。術後需嚴格遵循復康計劃。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應遵循「無痛原則」,循序漸進。
第一階段:急性期(目標:減輕疼痛腫脹,維持基本活動度)
1.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仰臥,膝下墊小毛巾,用力將膝蓋向下壓,感覺大腿前側收縮,保持5-10秒後放鬆。
2. 腳踝泵:腳踝用力、緩慢地向上勾腳尖和向下踩,促進血液循環,消腫。
3. 直腿抬高:仰臥,健側膝蓋彎曲踩地,患側腿伸直,大腿前側收緊後緩慢抬高至健側膝蓋高度,保持數秒後緩慢放下。
第二階段:恢復期(目標:恢復關節活動度,初步肌力訓練)
1. 膝關節活動度訓練:坐於床邊,讓小腿自然下垂,無痛範圍內主動彎曲和伸直膝蓋。
2. 靠牆靜蹲: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慢慢向下滑,使膝蓋彎曲(初期不超過45度),保持30秒。
3. 蚌殼式(針對MCL):側躺,膝蓋彎曲,腳跟併攏,上方的膝蓋緩緩向上打開,如同蚌殼,強化臀中肌以穩定骨盆和膝蓋。
4. 彈力帶側抬腿(針對LCL):側躺,患側在上,用彈力帶增加阻力,將腿向上外展,強化外側肌群。
第三階段:功能強化期(目標:恢復肌力、本體感覺與運動功能)
1. 單腳站平衡訓練:睜眼單腳站立30秒,進階到閉眼單腳站,或在不平穩的平面(如枕頭)上進行。
2. 弓步蹲:向前跨出一步後下蹲,注意膝蓋不要超過腳尖。
3. 階梯訓練:側向上樓梯,強化側向穩定能力。
4. 敏捷度訓練:開始進行「之」字型折返跑、跳繩等,逐步回歸專項運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