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半月板損傷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1. 創傷性損傷
原因:通常發生於年輕人,由一次性的急性外力導致。
常見動作:
旋轉負重:膝關節半屈曲時(如深蹲、轉身),腳部固定,身體突然旋轉。
急停與變向:常見於籃球、足球、網球等運動。
直接撞擊:膝關節外側受到撞擊,導致膝外翻,常合併前十字韌帶斷裂等傷害。
突然的過度屈曲或伸展。
2. 退化性損傷
原因:常見於中老年人,由於長期磨損、膠原蛋白流失,導致半月板質地變脆、彈性下降。
常見情況:
無明顯外傷史,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簡單動作,如蹲下撿東西、輕微轉身,就導致撕裂。
常與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並存。
分型與臨床表現
半月板撕裂的形態多樣,不同分型有其特點:
縱向撕裂
臨床表現與特點︰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平行於半月板周緣。
若撕裂範圍大,形成「桶柄狀撕裂」,碎片可能卡在關節中間,導致膝關節卡住或無法伸直(交鎖)。
放射狀撕裂
臨床表現與特點︰垂直於半月板周緣,從內緣向外側撕裂。
會嚴重破壞半月板的環形穩定結構,影響關節壓力分布。
水平狀撕裂
臨床表現與特點︰多見於退化性病變,將半月板分成上下兩層。
常形成半月板囊腫,因關節液積聚在撕裂處所致。
瓣狀撕裂
臨床表現與特點︰撕裂的碎片像門簾一樣掛著,容易卡進關節縫中。
會引起劇烈疼痛、交鎖感或「喀喀」聲(彈響)。
退化性撕裂
臨床表現與特點︰形態複雜,常為多種撕裂的組合。
疼痛通常較為隱匿、持續,伴隨活動度逐漸受限和腫脹。
共同臨床表現:
局部壓痛:在膝關節內側或外側的關節縫隙上有明確壓痛點。
腫脹:急性期可能有關節積水(腫脹均勻);慢性期可能為局部腫脹。
活動度受限:特別是伸直或完全屈曲時會誘發疼痛。
「喀喀」聲或交鎖:活動時感覺到或聽到聲音,或膝蓋突然卡在某個角度動不了。
無力感與不穩定感:感覺腿軟,無法支撐身體。
理學檢查
1. 關節縫隙壓痛測試:最簡單直接,在內側或外側關節線上按壓。
2. McMurray's Test:患者仰臥,檢查者一手握住腳跟,另一手固定膝蓋,將膝關節先完全屈曲,再做脛骨內旋/外旋並同時將膝關節伸直。若聽到或感覺到「喀嗒」聲並伴隨疼痛,則為陽性。
3. Apley's Test:患者俯臥,膝關節屈曲90度,檢查者將小腿向外旋轉並伸展膝關節(測外側半月板)或向內旋轉並伸展(測內側半月板)。出現疼痛為陽性。
4. Thessaly test:患者單腳站立,膝微彎(20度),然後身體向左右旋轉。若在關節縫隙處產生疼痛或不適,則為陽性,是敏感度很高的功能測試。
中醫觀點經絡與辨證:
膝關節主要與肝、腎、脾三臟相關。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四肢。損傷初期多屬氣滯血瘀,局部腫痛明顯;慢性期或退化性損傷多屬肝腎虧虛、筋脈失養,伴隨腰膝酸軟、無力。
治療方法
原則:急性期消炎消腫、止痛;慢性期修復組織、強化功能、預防再發。
中醫治療
針灸: 疏通經絡氣血,消炎止痛,促進組織修復。
中藥:
急性期(氣滯血瘀):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慢性期(肝腎虧虛):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可配合外用中藥膏或藥洗,進行局部按摩。
傷科手法/推拿:
在急性期後,使用輕柔的理筋手法,放鬆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改善循環,解除粘黏。
拔罐/刮痧:
在周圍肌肉進行,可舒筋活絡,改善氣血循環。
手術:
關節鏡手術:若撕裂嚴重、症狀持續(如交鎖)、或年輕患者急性創傷,可能建議手術,方式包括半月板縫合或部分切除。
復康運動
復健運動應遵循無痛原則,循序漸進。
階段一:急性期(消炎止痛,維持活動度)
1.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仰臥,膝下墊小毛巾,用力將膝蓋往下壓,感覺大腿前側收縮,停留5-10秒後放鬆。
2. 直腿抬高:仰臥,一腳彎曲踩地,患腳伸直,緩慢向上抬高約30-45度,停留5-10秒後緩慢放下。
3. 腳踝泵:上下勾、踩腳踝,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消腫。
階段二:恢復期(增加肌力與穩定度)
1. 微蹲/靠牆靜蹲: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慢慢向下蹲(膝蓋勿超過腳尖),角度由小到大(從30度開始)。
2. 站姿後抬腿:手扶牆壁,身體站直,將腿向後伸直抬起,訓練臀肌。
3. 蚌殼式:側躺,膝蓋彎曲,腳跟併攏,將上方的膝蓋緩緩打開,訓練臀中肌。
4. 本體感覺訓練:單腳站立(可先扶牆),從站立30秒開始,逐漸增加時間與難度(如閉眼)。
階段三:功能期(回歸運動與生活)
1. 弓步蹲:訓練下肢的動態穩定與協調性。
2. 上台階訓練:面對階梯,緩慢踏上再踏下,控制好膝蓋方向。
3. 敏捷度訓練:直線跑、側向滑步、八字繞跑等(需在無痛且肌力足夠下進行)。
4. 跳躍與落地訓練:強調落地時膝蓋微彎、對齊第二腳趾的緩衝姿勢,預防再受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