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腰肌是由腰大肌、髂肌和腰小肌(部分人沒有)組成的肌肉群,主要功能是髖關節屈曲和外旋。當這組肌肉因各種原因變得緊繃、無力或發炎時,就會導致一系列症狀,統稱為髂腰肌症候群。
成因
1. 長期短縮(緊繃)姿勢:最常見的原因。例如久坐(辦公室工作、長途駕駛),會使髂腰肌長時間處於縮短的狀態,導致彈性喪失和攣縮。
2. 重複性的髖關節屈曲:跑步(特別是上坡跑)、爬山、仰臥起坐、腳踏車等運動,會過度使用髂腰肌。
3. 急性拉傷:突然的、過度的髖關節伸展或屈曲動作,例如踢球、滑倒時雙腳前後劈開。
4. 肌肉失衡:
腹部核心肌群無力:無法有效穩定骨盆,導致髂腰肌代償性緊繃。
臀肌無力:髖關節伸展力量不足,髂腰肌需要過度工作來協助穩定身體。
5. 創傷:車禍、跌倒等直接撞擊或間接拉扯。
6. 術後影響:例如髖關節或腹部手術後,可能導致疤痕組織沾黏或保護性肌肉緊繃。
分型與臨床表現
1.氣滯血瘀型 (急性/攣縮型)
中醫辨證 / 現代醫學解釋:相當於急性拉傷或慢性急性發作。因外力或過度使用導致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臨床表現:尖銳、刺痛感,活動時加劇。局部可能有輕微腫脹或壓痛。
肌肉緊繃如繩索,Thomas test陽性反應明顯。
舌質可能偏紫暗,或有瘀點。
2. 寒濕痺阻型 (慢性/姿勢型)
中醫辨證 / 現代醫學解釋:相當於長期姿勢不良或慢性勞損。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凝滯,導致肌肉僵硬、關節活動不利。
臨床表現:深層痠痛、鈍痛、緊繃感,位置較深。
晨起或久坐後起身時特別僵硬疼痛,活動一會後稍緩解。
天氣變冷、潮濕時症狀加重。
舌苔白膩。
3. 肝腎虧虛型 (失能/無力型)
中醫辨證 / 現代醫學解釋:相當於慢性期合併肌肉無力與功能障礙。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導致肌肉無力、穩定性差。
臨床表現:隱隱作痛,伴有無力感、空虛感。
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感到疲勞、不穩定。
可能伴隨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全身性症狀。
肌肉摸起來可能鬆軟無力,但深層仍有些許緊繃。
舌質淡紅,苔少。
理學檢查
1. 觸診:在腹股溝韌帶中點深處(約在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連線的中點內側)進行深壓,會誘發出相似疼痛。
2. Thomas Test (托馬斯測試):
方法:患者仰臥,將健側膝蓋抱向胸口,讓患側腿自然垂下。
陽性結果:患側大腿無法平貼於床面(髖關節屈曲攣縮),表示髂腰肌過緊。
3. Modified Thomas Test (改良版托馬斯測試):
方法:同上,但同時觀察患側膝蓋的彎曲角度。
陽性結果:大腿無法垂下(髂腰肌緊),且小腿無法保持自然下垂(股直肌緊)。
4. 肌力測試:患者坐於床邊,檢查者施力於其大腿遠端,要求患者對抗阻力進行髖關節屈曲,測試髂腰肌肌力是否不足或引發疼痛。
5. 步態分析:可能觀察到步態縮短,或因疼痛和緊繃導致擺動期髖屈曲角度不足。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辨證論治,調整根本)
1. 針灸:行氣活血,散寒祛濕,補肝益腎
2. 中藥:
氣滯血瘀: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
寒濕痺阻:以散寒除濕、溫通經絡為主。
肝腎虧虛:以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為主。
3. 拔罐/刮痧:適用於寒濕痺阻型,在腰骶部及臀部進行,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4. 推拿/手法:放鬆肌肉、活血化瘀。
復康運動
遵循「放鬆 → 伸展 → 激活 → 強化 → 整合」的原則。
階段一:急性期/疼痛期(放鬆與輕度伸展)
1. 骨盆前後傾(仰臥):
仰臥屈膝,吸氣時讓腰部稍微貼近地面(骨盆後傾),呼氣時回到中立位置。目的在於喚醒核心,學習控制骨盆。
2. 溫和髂腰肌伸展(跪姿):
單膝跪地,呈弓箭步。保持身體直立,收緊腹部和臀部,輕輕將身體重心前移,直到感覺患側大腿前側與腹股溝有輕微拉扯感。保持15-30秒,重複3-5次。
階段二:亞急性期/恢復期(強化與穩定)
1. 橋式:
仰臥屈膝,臀部發力將骨盆抬起,使身體呈一直線。強化臀肌和核心,減少髂腰肌的代償。
2. 死蟲式:
仰臥,四肢朝天。緩慢地同時對側手腳向下延伸,保持核心穩定,腰部不拱起。這是極佳的核心穩定訓練。
3. 蚌殼式:
側臥,膝蓋彎曲,腳跟併攏。上方的膝蓋緩緩打開,像蚌殼一樣,過程中骨盆不動。強化臀中肌。
階段三:功能期/預防期(整合與回歸運動)
1. 鳥狗式:
四足跪姿,同時伸出對側的手和腳,保持身體平衡不晃動。訓練全身的動態穩定。
2. 深蹲:
注意保持背部挺直,下蹲時膝蓋對準第二腳趾,感受臀部和腿後側發力,而非大腿前側。
3. 弓箭步蹲:
向前或向後跨出一步下蹲,同樣注意骨盆穩定和臀部發力。
生活與姿勢建議
避免久坐:每30-45分鐘起身活動、伸展。
正確坐姿:坐在坐骨上,背部有支撐,雙腳平放地面,膝蓋略低於或等於髋關節。
睡眠姿勢:側睡時可在兩膝間夾一個枕頭,以保持骨盆和脊柱的中立位置。
運動前充分暖身,運動後確實伸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