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腰椎間盤突出的根本原因是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導致中央的髓核組織向外突出,壓迫到周圍的神經根或脊髓。
主要成因包括:
1. 退行性病變:隨年齡增長,椎間盤水分流失、彈性下降,纖維環變得脆弱,容易破裂。這是最常見的原因。
2. 急性創傷:不當的搬運重物、扭傷、車禍等外力,導致纖維環瞬間破裂。
3. 長期累積性勞損:
不良姿勢:長期彎腰工作、久坐(尤其是姿勢不正確)、久站。
重複性負重:工作需要反复彎腰和提舉重物。
4. 遺傳因素:有些家族有椎間盤較脆弱的傾向。
5. 肥胖:過重的體重會增加腰椎的負荷。
6. 腹背肌力不足:核心肌群無力,無法有效分擔腰椎的壓力。
分型與臨床表現
根據突出的程度和形態,可分為以下幾型:
1. 膨出
定義:纖維環未破裂,但整個椎間盤均勻地向椎管內膨出。
臨床表現:症狀較輕微,可能僅有腰部痠脹感。久坐或勞累後加重,休息後緩解。可能無明顯神經根壓迫症狀。
2. 突出
定義:纖維環部分破裂,髓核組織局限性突出,但仍被外層纖維環包裹。
臨床表現:典型症狀開始出現:腰痛伴隨單側或雙側下肢放射性疼痛(坐骨神經痛)。 疼痛可能延伸至臀部、大腿後外側、小腿及足部。咳嗽、打噴嚏或用力排便時,因腹壓增加,疼痛會加劇。
3. 脫出
定義: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組織突破纖維環,僅由後縱韌帶將其與椎間盤隔開。
臨床表現:神經壓迫症狀更明顯:劇烈腰痛、下肢麻痺、無力感。感覺異常(如針刺感、灼熱感)範圍更明確。可能出現特定肌群無力(如腳踝無法上勾、腳趾無力)。
4. 游離
定義:突出的髓核組織完全脫離原椎間盤,掉入椎管內。
臨床表現:最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嚴重症狀:馬尾神經綜合徵:雙下肢嚴重無力、麻木,會陰部(肛門周圍)麻木,大小便失禁或滯留。
理學檢查
1. 視診:觀察姿勢有無側彎、肌肉有無萎縮。
2. 觸診:檢查腰椎棘突、小面關節、骶髂關節有無壓痛點,以及臀部、腿部肌肉有無激痛點。
3. 活動度評估:測試腰椎前屈、後伸、側彎及旋轉的範圍,並詢問哪個動作會誘發疼痛。(通常前屈會加重症狀,因會使椎間盤向後突出)。
4. 神經學檢查:
肌力測試:評估腳趾、腳踝、膝蓋的力量。
感覺測試:用針或棉絮測試皮膚感覺異常的區域。
反射測試:膝反射(L2-L4)、踝反射(S1-S2)。反射減弱可能表示神經受壓迫。
5. 特殊測試:
直腿抬高測試:患者仰臥,治療師被動抬起其伸直的下肢。在30-70度之間出現下肢放射性疼痛為陽性,提示L4-S1神經根受壓。
股神經牽拉測試:患者俯臥,屈曲膝蓋並伸展髖關節。出現大腿前側疼痛為陽性,提示L2-L4神經根受壓。
Slump Test:更敏感的神經張力測試。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緩解肌肉痙攣及神經壓迫症狀。
2. 中藥:
根據辨證論治,常見證型有:
氣滯血瘀型:劇烈刺痛,痛處固定。
寒濕痺阻型:遇冷加重,腰部沉重。
濕熱下注型:灼熱痛,口苦尿黃。
肝腎虧虛型:腰膝酸軟,無力,勞累加重。
3. 推拿/手法:
作用:放鬆肌肉、活血化瘀、整復錯位。
4. 拔罐與刮痧:
常用於腰部及下肢,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對於緩解肌肉緊繃有良好效果。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是康復的關鍵,必須在疼痛可控的範圍內,並在專業指導下循序漸進。
1. 急性期(溫和啟動)
骨盆傾斜運動:仰臥屈膝,收緊腹部,將下背平貼於地面。目的在於激活核心,維持腰椎在中立位置。
膝抱胸運動:仰臥,輪流將單膝抱向胸口,輕柔地伸展臀部與下背肌肉。
貓駝式:四足跪姿,交替進行拱背與塌背動作,增加腰椎的靈活性。
2. 亞急性期(核心強化與神經活動)
橋式:仰臥屈膝,臀部抬高,強化臀肌與核心。
鳥狗式:四足跪姿,同時伸展對側的手和腳,訓練核心的穩定性。
腹橫肌激活:仰臥屈膝,吐氣時收緊小腹(想像肚臍向地板靠近),保持正常呼吸。
神經滑動:坐在椅子邊緣,伸直一腿,勾腳尖,然後緩慢地同時低頭,再抬頭並放鬆腳尖。此動作要非常輕柔,如引發劇痛應停止。
3. 慢性期/預防期(功能性強化)
死蟲式:仰臥,手腳朝天,緩慢地交替放下對側的手腳,全程保持核心穩定。
平板支撐:訓練整體核心肌群。
側平板支撐:強化側腹,穩定腰椎。
正確的抬物技巧:始終屈髖屈膝,保持背部挺直,用腿部力量站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