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方肌是位於腰部深層的一塊重要肌肉,連接骨盆、腰椎和第12肋骨。它主要負責軀幹的側彎(側躺時起身)、穩定腰椎,並在走路時協調骨盆的動作。當這塊肌肉因各種原因受傷或過度使用時,就會導致急慢性下背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成因
1. 急性損傷:
突然的暴力扭轉:例如搬重物時突然轉身。
跌倒或直接撞擊:外力直接作用於腰部。
打噴嚏或咳嗽時姿勢不當:瞬間的腹內壓增高,導致肌肉劇烈收縮拉傷。
2. 慢性勞損(更為常見):
長期姿勢不良:如久坐辦公、沙發癱坐、睡姿不當(側睡時上方腿未支撐導致骨盆傾斜)。
重複性動作:工作需要反覆彎腰、轉身,或長期單側負重(如搬運工、護理師)。
核心肌群無力/失能:核心不穩,腰方肌必須「代償」更多工作來維持穩定,導致過勞。
下肢生物力學問題:長短腳、扁平足、髖關節活動度不足,會改變骨盆位置,增加腰方肌負擔。
心理壓力:壓力大會導致肌肉不自覺緊繃,特別是肩頸和腰部。
分型與臨床表現
1. 氣滯血瘀型 (急性期)
中醫辨證 / 現代醫學解釋:相當於急性拉傷或慢性勞損急性發作。因外力導致經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臨床表現:疼痛劇烈,如針刺或刀割,位置固定。
局部壓痛明顯,拒絕按壓。
腰部活動嚴重受限,不敢轉身或側彎。
可能伴隨局部輕微腫脹。
舌質可能偏紫暗,或有瘀點。
2. 寒濕痺阻型
中醫辨證 / 現代醫學解釋:相當於慢性勞損受風寒濕邪誘發。寒性收引,濕性重濁,導致氣血凝滯,經脈拘攣。
臨床表現:酸痛、沉重感,猶如腰部掛了重物。
遇冷(天氣、冷氣)加重,遇熱則舒緩。
早晨起床時感覺僵硬,活動後稍緩解。
疼痛可能向下放射至臀部和髖部,但很少超過膝蓋。
舌苔白膩。
3. 肝腎虧虛型 (慢性期)
中醫辨證 / 現代醫學解釋:相當於長期勞損、年老體弱或久病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不榮則痛。
臨床表現:隱隱作痛,痠軟無力,勞累後加重,休息後減輕。
腰部有空虛感,喜歡按壓捶打。
常伴有頭暈、耳鳴、眼花、精神不濟等全身症狀。
病程纏綿,反覆發作。
舌質淡,苔白。
理學檢查
1. 視診:觀察患者站姿是否有骨盆傾斜、脊柱側彎。
2. 觸診:
讓患者側臥,患側在上方。在髂嵴(骨盆上緣)與肋骨下緣之間的深處按壓,尋找激痛點。
腰方肌的激痛點可引發深層的腰痛,並可能牽涉至骶髂關節、臀部外側及大轉子(髖部外側)附近。
3. 主動動作測試:
軀幹側彎:
同側側彎疼痛:通常是肌肉被動拉長所致,可能與肌肉拉傷有關。
對側側彎疼痛:通常是肌肉主動收縮所致,是腰方肌勞損的典型表現。
軀幹伸展:可能會誘發深層腰痛。
4. 特殊測試:
腰方肌激發測試:患者側躺,患側在上,檢查者將其上方腿向地板方向下拉,請患者抵抗此下拉力。若誘發腰部深層疼痛,則為陽性。
被動直腿抬高測試:用於排除神經根性問題(如椎間盤突出)。腰方肌問題通常不會導致典型的放射性麻痛到腳底。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鬆解肌肉痙攣。
2. 中藥:
氣滯血瘀型: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寒濕痺阻型: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肝腎虧虛型: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3. 拔罐/刮痧:
在腰部膀胱經進行走罐或留罐,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對寒濕型效果尤佳。
刮痧可鬆解淺層筋膜,促進氣血循環。
4. 推拿/整復:
使用㨰法、按法、揉法等放鬆腰部肌肉,再以斜扳法等調整小關節錯位。
復康運動(循序漸進)
原則:先放鬆,再伸展,最後強化穩定
1. 肌肉放鬆:
筋膜球/網球放鬆:
側躺,將網球放在腰方肌下方(腰部側邊與骨盆交接的凹陷處)。
身體慢慢前後、上下移動,尋找痠痛點並停留30-60秒,進行深層按壓。避免直接壓在脊椎上。
2. 伸展運動:
側躺腰方肌伸展:
側躺,患側在上。下方腿微彎,上方腿伸直。
將上方手臂舉過頭頂,身體向對側彎曲,感受腰部側邊的拉伸感。保持20-30秒,重複3次。
站姿腰方肌伸展:
雙腳交叉站立,患側腳在後。將患側手臂高舉過頭,身體向對側彎曲,骨盆同時向對側推移。保持20-30秒。
3. 強化與穩定運動:
鳥狗式:
四足跪姿,核心收緊,背部保持平直。
同時伸出對側的手和腳(如右手左腳),保持身體穩定不晃動。每邊進行10-15次,做3組。
此動作能極佳地訓練核心與臀部的協同穩定。
側棒式:
側躺,用手肘和膝蓋(初階)或腳(進階)支撐。
將骨盆向上抬起,使身體呈一直線,收緊側腹與臀部。保持15-30秒,每邊3次。
此動作直接強化腹外斜肌,分擔腰方肌的穩定工作。
橋式:
仰臥,雙膝彎曲,腳踩地。收緊臀部與腹部,將骨盆向上推起,使身體從肩膀到膝蓋呈一直線。強化臀大肌,穩定骨盆。
4. 功能性訓練與姿勢矯正:
學習並練習正確的搬重物姿勢:屈髖屈膝,保持背部挺直,用腿部力量站起。
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每30分鐘起身活動。
改善工作環境的人體工學(椅子高度、螢幕位置)。
總結與建議:
腰方肌勞損是一個多因素造成的問題,治療上必須「標本兼治」。急性疼痛期應尋求專業醫師與治療師的診斷,結合針灸、手法治療等方法快速緩解症狀。更重要的是,在症狀緩解後,必須透過規律的復康運動來矯正根本原因,強化核心與臀部肌群,改善姿勢與動作模式,才能有效預防復發,達到長久的健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