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常見的腰背痛疾病,主要由於第三腰椎橫突周圍的軟組織發生急慢性損傷,導致無菌性炎症、粘連、筋膜增厚,進而刺激或壓迫脊神經後支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第三腰椎是腰椎活動的樞紐,其橫突最長,承受的槓桿力也最大,故最易損傷。
成因
1. 解剖學基礎:第3腰椎橫突最長,末端附著眾多肌肉(腰方肌、豎脊肌、腰大肌、腹橫肌、腹內外斜肌等),是腰部的力學樞紐。
2. 急性損傷:突然的腰部扭轉、閃挫,或搬抬重物時姿勢不當,導致附著於L3橫突的肌肉、筋膜突然過度收縮或牽拉,造成撕裂、出血、水腫。
3. 慢性勞損:長期不良姿勢(如久坐、久站、彎腰工作),使L3橫突末端軟組織反覆受到牽拉和摩擦,形成慢性無菌性炎症、組織纖維化、粘連。
4. 生物力學失衡:骨盆前傾、長短腳、核心肌群無力等,會改變腰椎的受力分布,增加L3橫突的應力,誘發症狀。
5. 風寒濕邪侵襲(中醫觀點):腰部受風寒濕邪侵襲,導致局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加重或誘發病情。
分型、臨床表現及理學檢查
1. 急性損傷型
臨床表現:
疼痛:腰部一側劇烈、銳利的疼痛,活動時加劇,特別是彎腰和旋轉時。
功能受限:腰部活動範圍明顯受限,患者常呈強迫體位,不敢活動。
肌肉痙攣:患側腰肌緊張,呈保護性痙攣。
理學檢查:
壓痛點:第3腰椎橫突尖端有明顯、局限的壓痛點,按壓時疼痛劇烈。
肌肉緊張:患側腰肌(尤其是豎脊肌、腰方肌)觸診僵硬。
特殊檢查:腰背部主動與被動活動均因疼痛而受限。
2. 慢性勞損型(臨床最常見)
臨床表現:
疼痛:腰部一側或兩側的酸脹、隱痛,時輕時重,勞累、久坐久站後加重,休息後減輕。
放射痛:疼痛可能向同側的臀部、大腿後側甚至腹股溝區域放射,但通常不超過膝關節(這是與坐骨神經痛的重要區別)。
晨僵:部分患者早晨起床時感覺腰部僵硬,活動後緩解。
理學檢查:
壓痛點與條索狀結節:L3橫突尖端可觸及明顯壓痛點,且常可摸到纖維化的硬結或條索狀物。
臀中肌壓痛:部分患者在同側臀中肌後緣(約臀區的中外1/3處)可找到激痛點。
屈膝屈髖試驗:可能誘發或加重腰部不適。
3. 合併中醫理論(中醫稱「氣滯血瘀,經筋痺阻」)
臨床表現:
除了上述腰部症狀外,可能伴有腹部脹滿、噯氣、食慾不振等消化道症狀(因L1-L3神經受刺激影響腹腔神經叢)。
女性患者可能出現痛經、月經不調等盆腔症狀。
理學檢查:
具備慢性勞損型的體徵。
可能伴有腹肌緊張或腹部特定穴位(如天樞、關元)的壓痛。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舒筋活絡,行氣活血
2. 拔罐:祛風散寒、活血化瘀。
3. 中藥:
內服:氣滯血瘀型治以行氣活血;寒濕痺阻型治以祛寒除濕,通絡止痛;肝腎不足型治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外用:可使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膏貼敷於患處。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是鞏固療效、預防復發的關鍵,需在疼痛緩解後循序漸進地進行。
1. 核心肌群激活與強化:
腹橫肌激活:仰臥,屈膝,正常呼吸,收縮肚臍下方的腹部(想像穿緊身牛仔褲拉上拉鍊的感覺),保持10秒,放鬆。重複10-15次。
橋式:仰臥屈膝,臀部發力將身體抬起,使肩、髖、膝呈一直線,保持10-15秒。重複10-15次。可進階為單腿橋式。
鳥狗式:四足跪姿,同時緩慢伸出對側的手和腳,保持身體穩定不晃動,然後緩慢收回。每側10-15次。
2. 腰部與臀部肌肉拉伸:
抱膝運動:仰臥,雙手抱一側膝蓋靠近胸口,感覺腰部及臀部有拉伸感,保持20-30秒。換邊。
梨狀肌拉伸:仰臥,將一腳踝放到另一腿的膝蓋上,雙手抱住下方大腿向胸口拉,感覺臀部有拉伸感,保持20-30秒。換邊。
貓駝式:四足跪姿,吸氣時塌腰抬頭(貓式),呼氣時拱背收腹(駝式),緩慢重複10-15次。
3. 姿勢教育與生活習慣調整:
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每30-45分鐘應起身活動。
學習正確的搬物姿勢:屈髖屈膝,保持背部挺直,用腿部力量站起。
選擇有良好支撐的椅子,必要時使用腰墊。
睡眠時選擇軟硬適中的床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