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個總稱。它指的是因頸椎結構發生退化性病變,導致周圍的神經、血管、脊髓受到壓迫或刺激,從而引發一系列相關症狀的綜合徵。您可以將其理解為頸椎的「老化」或「過度使用」,但現在這個問題已不僅限於老年人,因生活習慣改變,許多年輕族群也提早出現頸椎病。
主要成因
1. 慢性勞損與不良姿勢(最常見):長期低頭使用手機、電腦,導致頸部肌肉韌帶疲勞、椎間盤壓力增高。
2. 退化性病變(增齡性變化):隨年齡增長,椎間盤水分流失、彈性下降,導致椎間盤突出、骨刺形成。
3. 急性外傷: 車禍(馬鞭式創傷)、跌倒等直接或間接傷害。
4. 先天因素:先天性椎管狹窄,使得脊髓緩衝空間較小,更容易受壓迫。
5. 生活習慣: 睡眠姿勢不正確、使用過高或過低的枕頭、缺乏運動、頸部受寒。
臨床分型、表現與理學檢查
以下為常見的頸椎病分型,臨床上常混合出現。
1. 頸型 (最輕微、最常見)
主要病理變化:
頸部肌肉、韌帶勞損,小關節功能紊亂。
臨床表現:
頸部、肩胛骨上方痠痛、僵硬;
活動度受限,轉頭不便;
壓痛點廣泛,無明確神經學症狀。
理學檢查要點:
活動度檢查:頸部前屈、後伸、旋轉、側彎角度下降。
觸診:上斜方肌、肩胛提肌、頸椎旁肌肉壓痛、有筋結節。
Spurling's Test:陰性。
2. 神經根型
主要病理變化:
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迫神經根。
臨床表現:
尖銳性疼痛,沿神經根分布放射至手臂、手指。感覺異常:麻木、刺痛感。
肌力下降: 手臂、手掌無力。
反射減弱: 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反射減弱。
理學檢查要點:
Spurling's Test: 陽性(重現上肢麻痛)。
神經學檢查:
感覺:檢查皮節感覺減退。
肌力:檢查關鍵肌力(如C5: 肩外展;C6: 腕伸展;C7: 肘伸展)。
反射:檢查深層肌腱反射。
3. 椎動脈型
主要病理變化:
骨刺或關節不穩定壓迫或刺激椎動脈。
臨床表現:
眩暈、頭暈,與頸部轉動相關(如轉頭、後仰)。
頭痛(多為枕部)。突發性視力模糊、耳鳴、噁心嘔吐。
嚴重可能猝倒(意識清醒)。
理學檢查要點:
椎動脈壓迫測試:陽性(出現眩暈、眼震)。
頸部活動度檢查:旋轉後伸時誘發症狀。
4. 交感神經型
主要病理變化:
病變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纖維。
臨床表現:
複雜多樣:偏頭痛、頭暈、耳鳴。視力模糊、眼瞼無力。心悸、胸悶、假性心絞痛。面部或肢體感覺異常(非皮節分布)。
理學檢查要點:
無特異性檢查,多為排除性診斷。 需詳細問診,了解症狀與頸部活動的關聯性。
可能伴隨霍納氏徵候群(眼瞼下垂、瞳孔縮小)
5. 脊髓型(最嚴重)
主要病理變化:
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骨化直接壓迫脊髓。
臨床表現:
下肢症狀: 雙腳麻木、無力,走路不穩如踩棉花。
上肢症狀:手部精細動作困難(如扣鈕扣、寫字),手部麻木。
嚴重可能大小便功能障礙。
理學檢查要點:
Hoffmann's Sign: 陽性(頸椎病變重要指標)。
下肢肌力與反射:膝反射、踝反射亢進,出現陣攣。
巴賓斯基徵:陽性。
感覺測試:出現感覺平面。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
作用: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緩急止痛。
2. 中藥:
作用:袪風散寒、除濕通絡;行氣活血、化瘀止痛;補益肝腎 、強筋健骨。
3. 拔罐與刮痧:
作用:祛風散寒、活血化瘀,適用於頸型及肌肉緊繃嚴重者。
4. 推拿整復手法:
作用:透過特定手法鬆解筋結及整復結構錯位,調整筋骨平衡。
復康運動(居家運動)
目標: 增強頸部穩定性、改善活動度、矯正姿勢。
1. 姿勢矯正:
收下巴運動:靠牆或平躺,輕微將下巴往後平移,感覺後頸被拉長。維持10秒,重複10-15次。(核心運動)
2. 活動度運動(緩慢進行,不引起疼痛為原則):
緩慢進行頸部前屈、後伸、左右側彎、左右旋轉,在終點處停留2-3秒。每個方向重複10次。
3. 肌力強化運動:
等長收縮運動:
前屈:手掌放額頭,頭與手互相對抗,頸部不動。
後伸:手掌放後腦勺,頭與手互相對抗。
側彎:手掌放頭側方,頭與手互相對抗。
每個方向用力5-10秒,放鬆,重複10次。
4. 肩胛穩定運動:
靠牆天使: 背部靠牆,雙臂打開呈「W」形,沿牆面上下滑動。
肩胛後收: 坐直或站立,將兩側肩胛骨向後、向下夾緊,維持5-10秒。
5. 拉伸運動:
上斜方肌拉伸: 坐直,一手固定於椅下,另一手將頭部側彎並輕壓,感覺頸側肌肉被拉伸。維持20-30秒,重複3次。
注意事項:
所有運動應在無痛或微痠的範圍內進行。
急性發炎期(劇烈疼痛、嚴重麻痺)應先休息並尋求治療,待症狀緩解後再開始運動。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所有運動需在醫師或治療師嚴格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動作加重病情。
持之以恆是成功的關鍵,並需配合日常生活中的姿勢矯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