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腫是一種常見的軟組織腫塊,內含黏稠、透明或淡黃色的膠狀液體(類似果凍)。它通常發生在關節、肌腱或腱鞘附近,最常見於手腕背側,其次為手腕掌側、腳踝、足背等處。
成因
確切成因至今尚未完全明朗,但目前主流的理論與臨床觀察如下:
1. 關節或肌腱的機械性刺激:
反覆性的手腕動作、長期摩擦、壓力或輕微創傷,導致關節囊或腱鞘的結締組織產生退化或薄弱。
關節液或腱鞘液從這些薄弱處像氣球一樣「疝出」,形成囊腫。
2. 退化與病變:
部分研究認為是關節或肌腱周圍的膠原組織發生黏液樣退化,繼而囊腫化。
中醫觀點:
中醫稱之為「筋瘤」或「筋結」。
主要病機:由於長期勞損、外傷筋脈,導致局部氣滯血瘀、痰濕凝結於筋脈之間。
誘因:肝主筋,腎主骨。若肝腎不足,筋骨失養,則更容易因勞損而發病。情緒壓力(肝氣鬱結)也可能影響氣血運行,加重病情。
分型與臨床表現
臨床上主要根據囊腫的位置與特性進行分型:
1. 單房型
發生位置:手腕背側最常見(舟月骨關節附近)
臨床表現:
外觀: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的腫塊。
觸感:質地可軟可硬,通常固定於深層,不易推動。
症狀:可能無痛,或僅有輕微酸脹、無力感。當囊腫壓迫到神經時,可能出現疼痛、麻木或刺痛感(類似腕隧道症候群)
2. 多房型
發生位置:手腕掌側較常見(橈動脈附近)
臨床表現:
外觀:可能呈分葉狀或多個小腫塊聚集。
觸感:質地較硬,有時可感覺到波動感。
症狀:因靠近橈動脈與正中神經,較容易引起疼痛與無力,壓迫動脈可能影響手部血液循環。
3. 隱藏型(occult ganglion)
發生位置:關節深層,體表看不見腫塊
臨床表現:
外觀:無明顯腫塊。
症狀:患者主訴為特定角度的局部慢性疼痛,尤其在活動關節時加劇。診斷上需要依靠超音波或核磁共振。
理學檢查
1. 視診: 觀察腫塊的位置、大小、形狀。
2. 觸診:
質地評估:是軟的、有彈性,還是堅硬的。
壓痛點:按壓時是否會引發疼痛或酸麻感。
透光試驗:用手電筒照射囊腫,腱鞘囊腫通常會透光(光線能穿過),可與實心腫瘤做區分。
3. 神經血管檢查:
檢查手部的感覺、肌力,以及橈動脈的搏動,評估是否有壓迫跡象。
4. 功能性動作測試:
請患者做出手腕屈曲、伸展、尺偏、橈偏等動作,觀察是否會引發疼痛或加劇症狀。
5. 超音波檢查:
這是診斷腱鞘囊腫極佳的影像工具,可以確認囊腫的性質(囊性)、大小、範圍及其與周邊神經血管的關係。
治療方法
治療取決於症狀的嚴重程度、囊腫的大小及對生活的影響。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旨在「活血化瘀、化痰散結、舒筋通絡」。
1. 針灸:針灸能調節經氣,促進囊腫內容物的吸收。
2. 中藥:
內服: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結、行氣止痛的方藥為主。若屬肝腎不足,則會加入補益肝腎的藥材。
外用:使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藥膏或藥洗進行外敷。
3. 推拿(徒手按摩):
使用按、揉、推、撥等手法,放鬆囊腫周邊緊繃的筋絡,並嘗試將囊腫按破(傳統稱為「擊破法」)。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的目的是增強腕部穩定性、改善活動度並預防復發。請在疼痛可忍受的範圍內進行,若任何動作加劇疼痛則應停止。
1. 活動度運動(恢復關節靈活性):
手腕屈伸:手臂伸直,手心朝下,緩慢地將手掌向上扳(伸展)與向下扳(屈曲),各停留15秒。
手腕尺偏橈偏:手臂伸直,手掌朝下,緩慢地將手腕向左(尺偏)與向右(橈偏)擺動,各停留15秒。
前臂旋前旋後:手肘彎曲90度貼緊身體,將手掌心朝上(旋後)與朝下(旋前)來回轉動。
2. 伸展運動(放鬆緊繃肌肉):
屈腕肌伸展:手臂向前伸直,手心朝上,用另一手輕輕將手指向下拉,直到前臂內側有拉伸感,停留15-30秒。
伸腕肌伸展:手臂向前伸直,手心朝下,用另一手輕輕將手指向下拉,直到前臂外側有拉伸感,停留15-30秒。
3. 肌力強化運動(增加腕部穩定):
握力訓練:使用軟式壓力球或網球,輕輕握緊維持5秒後放鬆,重複10-15次。
腕屈肌強化:手肘彎曲90度,手心朝上,手握一個輕啞鈴(或水瓶),緩慢地進行手腕向上彎曲的動作。
腕伸肌強化:手肘彎曲90度,手心朝下,手握一個輕啞鈴(或水瓶),緩慢地進行手腕向上抬起的動作。
4. 神經滑動運動(若有神經壓迫症狀):
正中神經滑動:
1. 手臂前伸,手腕與手指放鬆。
2. 將手腕與手指同時向下彎曲。
3. 接著,將頭部緩慢地側向對側,直到手臂有輕微拉扯感。
4. 重複10次。
總結與建議:
腱鞘囊腫的處理需因人而異。對於無症狀的囊腫,觀察即可。若出現疼痛或功能受限,可先嘗試保守治療與中醫整合治療。若保守治療無效或反覆發作,則可考慮手術。無論選擇何種治療方式,術後配合正確的復康運動與生活習慣調整(如避免過度使用手腕、使用護具保護),才是降低復發率的關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