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的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這是指手腕拇指側的「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兩條肌腱及週邊的滑膜,因過度使用或摩擦而發炎、腫脹、增厚,導致肌腱在通過的腱鞘中滑動困難,引發疼痛。
成因
媽媽手的成因主要是「重複性動作」和「不當施力」導致,並非只有媽媽才會得到,任何需要重複使用手腕和拇指的人都是高風險群。
1. 重複性抓握與扭轉:最典型的原因。例如:
抱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拇指過度外展,用手掌根部撐住嬰兒頭部,導致壓力集中在手腕橈側。
頻繁擠母奶。
單手撐起嬰兒腋下將他抱起。
2. 突然的負重或創傷:手腕突然用力不當,例如提過重的袋子、接重物等。
3. 職業相關:需要重複扭轉手腕的職業,如廚師、美髮師、工廠作業員、樂器演奏者等。
4. 內在因素:
荷爾蒙變化:產後婦女因體內韌帶和肌腱較為鬆弛,更容易受傷。
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較易出現肌腱滑膜炎。
中醫觀點與分型
在中醫理論中,媽媽手屬於「筋傷」、「痹證」的範疇。主要與氣血和經絡有關。常見分型如下:
1. 氣滯血瘀型
主要病機:因急性損傷或過度使用,導致局部經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臨床表現:疼痛劇烈,如針刺般腫脹明顯,局部可能發熱按壓時疼痛加劇手腕活動嚴重受限。
2. 風寒濕痹型
主要病機:產後或體虛時,衛外不固,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經絡,氣血痺阻。
臨床表現:疼痛痠重,綿綿不休;遇冷、天氣轉變時疼痛加劇;局部可能不紅不腫,或輕微腫脹;手腕活動僵硬 。
3. 氣血虧虛型
主要病機:常見於產後婦女,因生產耗氣傷血,肝血不足,無法濡養筋脈。
臨床表現:疼痛隱隱,時好時壞;痠軟無力,容易疲勞;可能伴隨頭暈、面色蒼白等血虛症狀; 勞累後症狀加重 。
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
臨床表現
1. 疼痛位置:手腕橈側(橈骨莖突處)有明顯的壓痛點和腫脹。
2. 疼痛性質:通常是持續性的痠痛,在活動拇指或手腕時會轉為尖銳的刺痛。
3. 功能障礙:難以執行擰毛巾、開瓶蓋、寫字、提重物等需要抓握和扭轉的動作。
4. 可能出現的現象:嚴重時,肌腱滑動會產生摩擦聲或「卡住」的感覺。
理學檢查
1. 芬克斯坦測試:這是診斷媽媽手的黃金標準。
方法:請患者將拇指握在四指內,然後將手腕向小指方向彎曲(尺偏)。
陽性反應:如果手腕橈側出現劇烈疼痛,即為陽性,強烈暗示為媽媽手。
2. 觸診:在手腕橈骨莖突處(拇指伸直時,手腕背部會出現的一個凹陷處)按壓,會找到明確的壓痛點,有時可摸到腫脹的腱鞘或結節。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針灸:疏通經絡氣血,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針刺阿是穴可直接作用於發炎的腱鞘,效果顯著。
中藥:
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風寒濕痹型:治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氣血虧虛型:治以益氣養血、舒筋通絡。
外用:可配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藥洗或膏藥外敷。
傷科手法/推拿:運用理筋、彈撥等手法,放鬆緊繃的肌肉,理順筋絡。深層摩擦按摩、關節鬆動術等,放鬆緊繃的肌肉,鬆解沾黏的軟組織。
復康運動
所有運動應在「無痛」的範圍內進行。急性發炎期應先休息,待疼痛稍緩後再開始。
1. 肌腱滑動運動:
將手臂伸直,五指完全伸直張開。
慢慢地、溫和地將拇指彎曲,碰觸到小指的底部。
保持5秒,然後放鬆。重複10-15次,每天2-3回。
2. 伸展運動:
手臂向前伸直,手心朝下。
用另一手溫和地將拇指和手腕向下及向小指方向彎曲,直到感覺手腕橈側有輕微牽拉感。
保持15-30秒,重複3-5次。
3. 肌力訓練:
等長收縮:用另一手的手指作為阻力,請患者嘗試做出「翹起拇指」的動作,但施以反向阻力不讓其移動,保持5-10秒後放鬆。
橡皮筋訓練:將橡皮筋套在五指末端,用力將五指張開,對抗橡皮筋的阻力。此動作可訓練手部整體肌力。
總結與生活建議
1. 正確姿勢:抱小孩時,盡量使用前臂和身體的力量,避免只用手腕和拇指支撐。可嘗試「熊抱法」,讓嬰兒貼近身體。
2. 善用工具:使用媽媽手專用護具、 ergonomic的奶瓶、揹巾等,減少手腕負擔。
3. 分段休息:避免長時間重複同一動作,工作或家務中應定時休息,活動手腕。
4. 循序漸進:復康運動需持之以恆,但切勿操之過急,以免二次傷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