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是位於手腕尺側(小拇指側)的一個重要結構,由韌帶、肌腱和軟骨組成。它就像一個吊床,負責穩定遠端的尺骨與手腕骨,同時也負責承受和傳導手腕的壓力。TFCC損傷是導致手腕尺側疼痛的常見原因。
成因
TFCC損傷的成因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1. 創傷性損傷:
摔倒:最常見的原因,摔倒時手掌撐地,手腕過度伸展並旋轉,導致TFCC被過度拉扯或撕裂。
急性扭傷:提重物時突然扭到、手臂固定時手腕突然用力旋轉(如轉動門把、使用螺絲起子)。
前臂遠端骨折:如橈骨遠端骨折,常會合併TFCC的損傷。
2. 退化性損傷:
長期重複性負荷:常見於需要反覆旋轉手腕、負重或高舉過頭的運動或工作,例如網球、羽球、高爾夫球、健身(臥推、舉重)、木工、廚師等。
尺骨撞擊症候群: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導致尺骨相對於橈骨過長,當手腕活動時,過長的尺骨頭會不斷撞擊TFCC,導致其磨損、變薄甚至穿孔。這是最常見的退化性原因。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TFCC的血液供應會變差,組織彈性與修復能力下降,更容易因輕微外力而受傷。
分型與臨床表現
根據Palmer的分類系統,TFCC損傷可分為兩大類:
第1型:創傷性損傷
成因:急性外力導致,常見於年輕人。
臨床表現:急性發作的腕尺側疼痛與壓痛。手腕旋轉(如轉門把、擰毛巾)時疼痛加劇。手腕活動度可能因疼痛而受限,特別是背伸和尺偏。可能伴隨捻髮感或彈響。握力明顯下降。
第2型:退化性損傷
成因:長期重複性壓力或尺骨撞擊導致,常見於中老年人。
臨床表現:慢性、漸進性的腕尺側痠痛。疼痛在活動後(特別是負重或反覆旋轉)加劇,休息後緩解。同樣有手腕旋轉疼痛和握力減弱的問題。後期可能因軟骨穿孔,導致手腕活動時有持續性的喀喀聲。可能合併腕關節不穩定的感覺。
理學檢查
1. 壓痛點測試:在手腕尺側,尺骨莖突的遠端下方(軟骨所在位置)有明顯的壓痛。
2. 研磨測試/尺側壓迫測試:檢查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另一手握住手掌,將手腕向尺側偏斜並施加軸向壓力,同時被動地旋轉前臂。若誘發出疼痛或彈響則為陽性。
3. TFCC加壓測試:檢查者用拇指按壓在TFCC上,同時被動地讓患者手腕做尺偏和橈偏的動作,誘發疼痛即為陽性。
4. 握力測試:與健側相比,患側的握力通常會顯著下降。
5. 壓力性不穩定測試:評估遠端橈尺關節是否有過度鬆動或不穩定。
影像學檢查(如X光、超音波、磁振造影)對於確認診斷、評估損傷程度和排除其他問題(如骨折、關節炎)至關重要。
治療方法
治療方針取決於損傷的類型、嚴重程度和患者的年齡與活動需求。通常先從保守治療開始。
中醫治療:
中醫將此病歸於「筋傷」範疇,認為與氣滯血瘀、肝腎不足有關。
1. 針灸治療:以通經活絡、行氣止痛。
2. 中藥治療:
急性期: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
慢性期/恢復期: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為主。
外敷可用「如意金黃散」或「活血止痛散」調敷。
3. 傷科手法(推拿):
在急性發炎期後,可使用輕柔的理筋手法,如按揉、拿法、撥法等,放鬆前臂與手腕緊張的肌肉(特別是尺側屈腕肌、伸腕肌),並配合輕度的關節牽引與被動活動,以理筋整復、滑利關節。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應循序漸進,在無痛範圍內進行。
階段一:急性期後/保護期(目標:減痛、維持活動度)
1. 主動關節活動度運動:
手腕屈伸:手肘放在桌上,前臂直立,慢慢地、無痛地將手腕向上彎(背伸)和向下彎(掌屈)。
手腕橈尺偏:同樣姿勢,將手腕向大拇指側(橈偏)和小拇指側(尺偏)移動。
前臂旋前旋後:手肘彎曲90度貼緊身體,將手掌心向上轉(旋後)和向下轉(旋前)。
每個動作重複10-15次,每天2-3組。
階段二:恢復期(目標:增進肌力與穩定)
1. 等長收縮運動:
用健康的手作為阻力,對想要動作的方向施加阻力,但讓手腕保持不動。
例如:想做掌屈,就用健康的手壓住手掌,但手腕不實際彎曲,維持收縮5-10秒後放鬆。對屈、伸、橈偏、尺偏四個方向都進行。
2. 輕度阻力運動:
使用彈力帶或輕磅數的啞鈴(1-2磅)進行手腕屈伸、橈尺偏的動作。
前臂旋轉阻力訓練:手握啞鈴或彈力帶,進行前臂的旋前與旋後動作。
3. 抓握力訓練:
使用軟式壓力球或治療黏土,輕輕握緊再放鬆。
階段三:功能整合期(目標:回歸運動與生活)
1. 本體感覺與協調訓練:
手掌撐牆,進行小幅度的俯地挺身。
四足跪姿(從手掌撐改為拳頭撐,減少手腕角度)。
使用平衡板或不穩定平面進行撐牆動作。
2. 離心收縮訓練:
特別針對腕屈肌和伸肌。例如,用健康的手協助將啞鈴舉起(向心收縮),然後患側手慢慢地、有控制地將啞鈴放下(離心收縮)。
3. 專項運動模擬:
根據患者的運動需求(如網球揮拍、羽球反手拍),使用彈力帶模擬動作,從低強度、小範圍開始,逐漸增加。
總結與建議:
TFCC損傷的復原需要耐心,通常需要數週至數月。關鍵在於:
早期正確診斷與適當的保護。
循序漸進的復康計畫,避免「二度傷害」。
回歸運動前,務必確保肌力、活動度和本體感覺都已恢復,並檢視運動技巧與裝備是否正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