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個單一的疾病診斷,而是一個概括性的臨床概念,指的是在第7頸椎(C7)到第5胸椎(T5)之間的區域,由於結構、力學或神經血管功能失調,所引發的一系列複雜症狀。此區域是頸椎前凸與胸椎後凸的轉折點,活動度大且結構複雜,容易因代償而成為問題的核心。
成因
1. 不良姿勢(最常見原因):
低頭族症候群:長期低頭使用手機、電腦,導致頸部前傾、頭部前移、圓肩駝背。
辦公族姿勢:桌椅高度不當,使頭頸部長期處於前伸狀態。
2. 創傷:
揮鞭性損傷(車禍)、直接撞擊、跌倒,導致頸胸交界處的韌帶、肌肉或小面關節受傷。
3. 重複性壓力:
工作需要長時間重複仰頭或轉頭的動作(如油漆工、水電工)。
4. 退化性病變:
頸椎或上胸椎的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小面關節炎,直接壓迫或刺激神經根。
5. 肌肉失衡:
過緊的肌肉:上斜方肌、肩胛提肌、胸大肌、胸小肌。
無力/被抑制的肌肉:深層頸屈肌、中下斜方肌、前鋸肌、菱形肌。
6. 先天或發育因素:
脊柱側彎、胸椎過度後凸(駝背)、姿勢性平背。
分型與臨床表現
臨床上可根據主要受影響的結構進行分型,但患者常同時合併多種類型。
1. 肌肉筋膜型
主要受影響結構:頸胸交界處周圍的肌肉與筋膜
臨床表現:疼痛:頸部根部、肩胛骨內上角(特別是T1-T3旁)、肩膀頂端有深層痠痛、緊繃感。
激痛點:可觸及明顯的肌肉硬結,按壓會引發傳導痛(至後腦、肩臂)。
活動度:頸部旋轉、後伸可能受限,伴隨肌肉緊繃感。
2. 關節功能障礙型
主要受影響結構:C7-T1 或 T1-T4 的椎間關節、肋骨橫突關節
臨床表現:疼痛:深層、局部的痠痛,特定動作(如轉頭、挺胸)會誘發尖銳痛。
關節卡頓感:感覺頸胸交界處「卡住」或活動不順暢。
關節鎖死:可能因小面關節夾擠而產生劇痛,導致保護性肌肉痙攣。
3. 神經根型
主要受影響結構:從C8、T1神經根發出之神經
臨床表現:放射痛/麻:疼痛沿著手臂內側傳到前臂、無名指及小指(C8/T1皮節)。
感覺異常:手臂、手掌尺側(小拇指側)有麻木、刺痛感。
肌力下降:可能出現手部握力減弱、手指(特別是無名指、小指)靈活性變差。
反射變化:肱三頭肌反射可能受影響。
4. 交感神經型
主要受影響結構:星狀神經節(位於C7-T1水平)
臨床表現:複雜性疼痛:可能伴有灼熱感、腫脹感。
血管運動失調:手臂冰冷、蒼白或發紺,皮膚溫度不均。
汗腺分泌異常:手部過度出汗或無汗。
感覺變化:皮膚對觸摸可能異常敏感(感覺過敏)。
類似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症狀。
理學檢查
1. 視診:
觀察姿勢:是否有頭部前移、圓肩、駝背、翼狀肩胛。
觀察頸胸交界處的皮膚顏色、有無腫脹。
2. 觸診:
骨骼:觸摸C7(最突出的棘突)至T5的棘突,檢查有無壓痛、錯位感。
肌肉:檢查上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胸肌有無激痛點、緊繃或條索狀結節。
3. 活動度測試:
主動活動:請患者做頸部前屈、後伸、旋轉、側彎,觀察活動範圍、對稱性及是否誘發疼痛。
被動活動:治療師被動活動患者頸部,評估關節末端感覺及特定關節的活動性。
4. 特殊檢查:
Spurling's Test:壓迫頸椎,用於誘發神經根症狀。
肩外展緩解測試:將患側手置於頭頂,若神經根症狀減輕,可能為神經根受壓。
胸廓出口症候群測試(Adson's, Wright's Test):評估鎖骨下動脈與臂神經叢是否受壓。
椎間關節評估:針對特定頸胸椎節進行被動附屬運動測試,評估其活動性與疼痛反應。
治療方法
2. 中醫治療(辨證論治)
針灸:理氣活血,舒筋活絡。
中藥:
氣滯血瘀型: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風寒濕痺型: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肝腎不足型: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拔罐/刮痧:在頸肩背部進行,可祛風散寒、活血化瘀,對於肌肉筋膜緊繃有良好效果。
手法整復:
急性期:輕柔的軟組織放鬆術、關節鬆動術,來緩解疼痛與肌肉痙攣。
亞急性/慢性期:深度按壓釋放緊繃的肌肉與激痛點。針對活動不良的頸胸椎小面關節或肋椎關節,進行特定方向的鬆動或高速低幅的調整,以恢復關節活動度。
復康運動(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第一階段:疼痛控制與姿勢矯正
1. 深層頸屈肌訓練(收下巴運動):
靠牆或平躺,將下巴微微向後平移,如同做出一個雙下巴的動作,感覺後頸部被拉長。保持5-10秒,重複10-15次。切記不要低頭。
2. 姿勢覺察訓練:
時常提醒自己將耳朵、肩膀、髖關節維持在同一垂直線上。
3. 胸大肌/胸小肌拉伸:
站在門框旁,手臂呈90度,前臂貼在門框上,身體緩緩向前傾,直到胸部前側有拉伸感。保持20-30秒,重複3次。
第二階段:穩定與肌力強化
1. 肩胛穩定訓練(Y-T-W-L 運動):
俯臥或俯身,手臂分別做出Y(高舉過頭)、T(平舉)、W(手肘彎曲,向後夾背)、L(肩外轉)的姿勢,專注於用背部肌肉(中下斜方肌、菱形肌)發力,而非手臂。
2. 彈力帶划船:
坐姿或站姿,將彈力帶固定於前方,雙手握住兩端,肩胛骨先向後夾緊,再帶動手臂向後拉。
3. 頸部等長運動:
用手抵住頭部的不同方向(前額、後腦、兩側),頭部施加力量對手抵抗,但保持頭頸不動。每個方向維持5-10秒。
第三階段:功能性整合與預防
1. 進階核心訓練:
如平板支撐、鳥狗式,確保在動態中能維持良好的頸胸與軀幹排列。
2. 工作環境人因工程學調整:
調整螢幕高度(與視線平行或稍低)、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和靠墊、定時休息並做伸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