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退化性病變是一個慢性、漸進性的過程,通常與年齡增長、長期姿勢不良及耗損有關。
成因
胸椎退化性病變並非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 年齡因素:隨年齡增長,椎間盤水分流失、彈性下降,韌帶及關節囊增厚、鈣化,這是最主要的退化原因。
2. 長期姿勢不良:現代人常見的圓肩、駝背、頭前傾姿勢(如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會使胸椎後凸增加,導致椎體前緣壓力過大,加速椎間盤及小面關節的磨損。
3. 重複性勞損:工作需要反覆扭轉、彎腰搬重物,或運動員長期進行旋轉性動作(如高爾夫、網球),會對胸椎結構造成累積性傷害。
4. 創傷史:曾經的車禍、跌倒撞擊等,即使當時症狀不嚴重,也可能埋下退化的種子。
5. 遺傳因素:部分人群可能有結締組織或椎間盤強度較弱的家族傾向。
6. 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影響微小血管循環,不利於椎間盤營養供應。
中醫觀點:屬於「痺證」、「骨痺」、「背痛」範疇。主要病機為肝腎虧虛、氣滯血瘀、風寒濕邪侵襲。
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中年以後肝腎精氣衰退,骨骼失養,筋脈萎弱,不榮則痛。
氣滯血瘀:長期姿勢不當或外力損傷,導致氣機不暢,血行受阻,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寒濕邪:外感風寒濕氣,痺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加重疼痛與僵硬感。
分型與臨床表現
臨床上可根據受影響的主要結構和症狀特點進行分型:
1. 椎間盤源性疼痛型
受損結構:椎間盤纖維環破裂、脫水。
臨床表現:
胸椎深處的鈍痛、酸脹感,位置較難明確指出。
疼痛可能隨著久坐、前彎姿勢加重,平躺休息後緩解。
可能伴有胸部周圍的束帶感或輕微悶痛(需與心臟病鑑別)。
2. 小面關節症候群型
受損結構:胸椎後方的小面關節軟骨磨損、發炎、增生。
臨床表現:
局部性背痛,按壓患節小面關節有明確壓痛點。
疼痛在後仰或旋轉胸椎時特別明顯。
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不動後感覺僵硬,活動後稍緩解。
3. 椎間孔狹窄神經根壓迫型
受損結構:骨刺或肥厚的韌帶壓迫到神經根。
臨床表現:
典型的帶狀放射痛,從背部沿著肋骨腔傳到前胸或腹部。
可能出現感覺異常(麻木、針刺感)、或肌力下降。
咳嗽、打噴嚏或用力排便時,因腹壓增加,可能加劇放射痛。
4. 韌帶肥厚/鈣化型
受損結構:主要為後縱韌帶或黃韌帶肥厚、骨化。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胸椎活動度受限和僵硬感。
若壓迫嚴重,可能出現脊髓病變症狀,如下肢麻木、無力、步態不穩等(在胸椎較少見,但一旦發生後果嚴重)。
理學檢查
1. 視診:觀察站姿及坐姿,有無明顯的駝背、脊柱側彎、肩胛骨不對稱。
2. 觸診:
棘突:檢查有無壓痛、排列是否整齊。
椎旁肌肉:檢查菱形肌、斜方肌等有無痙攣、硬結(激痛點)。
小面關節:於棘突旁1-2公分處深壓,尋找壓痛點。
3. 活動度測試:請患者進行前彎、後仰、側彎及旋轉動作,觀察哪個方向會引發或加劇疼痛,並記錄活動範圍。
4. 特殊測試:
評估神經張力,若誘發出類似症狀為陽性。
椎間孔壓迫測試:讓患者後伸加上同側旋轉,若誘發放射痛為陽性。
胸椎擴張度測試:用軟尺測量第4肋間水平的胸圍,在吸氣與呼氣時的差值,小於2.5公分可能表示胸椎活動度嚴重下降。
5. 神經學檢查:
感覺:檢查胸腹部皮膚的感覺是否異常。
肌力:檢查核心肌群及下肢肌力。
反射:檢查腹壁反射、膝反射、踝反射等。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補益肝腎、止痛。
2. 中藥:根據辨證分型用藥。
肝腎虧虛型:治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風寒濕痺型:治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3. 拔罐:在背部膀胱經進行走罐或留罐,能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有效緩解肌肉僵硬。
4. 推拿:運用滾法、按法、揉法、彈撥法等手法,放鬆肌肉,整復錯位。針對活動不良的胸椎節段進行分級的被動活動,恢復其正常活動度。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是治療的核心,目的在於糾正姿勢、強化肌群、增加活動度。
第一階段:疼痛緩解期(急性期)
目標:放鬆肌肉、輕度活動。
貓駝式:四足跪姿,緩慢地讓背部拱起像貓,再下沉成駝峰狀。重複10-15次。
胸椎旋轉(仰臥):仰臥,膝蓋彎曲併攏,雙臂打開平放。將膝蓋緩緩倒向一側,頭轉向另一側,感覺胸椎輕微旋轉。保持20-30秒,換邊。
第二階段:功能恢復期(亞急性/慢性期)
目標:增加胸椎活動度、強化穩定肌群。
胸椎伸展(泡沫軸):將泡沫軸橫放在中背部,雙手抱頭,臀部離地,在痛點上來回滾動,或在痛點停留深呼吸。注意:避免在腰椎段使用。
門框胸大肌伸展:站立於門框旁,手臂彎曲90度,前臂貼在門框上,身體緩緩前傾,直到感覺胸部前方有伸展感。保持20-30秒。
強化菱形肌(肩胛骨後夾):坐姿或站姿,挺胸,將兩側肩胛骨向後、向中線夾緊,想像中間夾住一支筆。保持5秒後放鬆。重複15-20次。
第三階段:預防與強化期
目標:建立穩固的核心,養成正確姿勢習慣。
鳥狗式:四足跪姿,同時伸出對側的手和腳(如右手左腳),保持身體穩定不晃動。核心收緊,背部平直。每邊重複10-15次。
死蟲式:仰臥,雙手舉向天花板,雙腿彎曲抬起呈90度。緩慢地將對側的手和腳(如右手左腳)同時向下放平,但不碰地,然後收回。換邊。重複10-15次。
YTWL 字母操:俯臥或站立身體前傾,依次做出Y、T、W、L的手勢,強化整個上背部的肌群。
生活習慣與預防建議
1. 姿勢矯正:使用電腦時,螢幕應與視線同高,腰部有支撐,雙腳平放地面。避免長時間低頭滑手機。
2. 工作環境調整:避免長時間固定姿勢,每30-45分鐘起身活動、伸展。
3. 睡眠姿勢:選擇支撐性良好的床墊,側睡時膝蓋間可夾一枕頭,仰睡時可在膝蓋下墊枕頭。
4. 避免單側負重:背背包應雙肩輪流,避免長期用單側肩膀負重。
5. 控制體重:減輕體重能有效降低脊柱的負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