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胸椎(T1-T6)小面關節是連接相鄰胸椎的滑膜關節,主要負責引導和穩定胸椎的旋轉及側彎動作。當這些關節因各種原因失去正常活動度(過度活動或活動不足)或對位時,就會引發局部疼痛和一系列牽涉痛,稱為小面關節功能失調。它常被誤認為是肩周炎、心臟病或內臟問題。
成因
1. 不良姿勢(最常見):
長時間低頭:使用電腦、手機的「烏龜頸」姿勢,使頭頸部前傾,增加上胸椎的壓力。
圓肩駝背:導致胸椎過度後凸,小面關節長期處於不正常受力位置。
2. 急性創傷:
車禍揮鞭傷、跌倒、直接撞擊,導致關節囊撕裂、軟骨損傷或半脫位。
3. 重複性勞損:
需要長時間扭轉軀幹的運動或工作(如高爾夫、網球、搬運工)。
4. 退化性病變:
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水分流失、高度降低,增加小面關節的負荷,導致骨關節炎和骨刺形成。
5. 鄰近關節代償:
頸椎或下胸椎/腰椎活動度不足時,上胸椎會被迫代償,產生過度活動而勞損。
6. 肌肉失衡:
過緊的肌肉:上斜方肌、肩胛提肌、胸大肌、胸小肌。
無力/被抑制的肌肉:深層頸屈肌、中下斜方肌、菱形肌、前鋸肌。
這種失衡會將肩胛骨和頭頸部向前向下拉,加劇上胸椎的壓力。
中醫觀點與分型
從中醫角度看,此病屬於「痺證」、「項痺」、「背痛」範疇,與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相關。主要分型如下:
1. 氣滯血瘀型
主要病機: 多因外傷或慢性勞損導致。經絡受損,氣機不暢,血行受阻,瘀阻不通。
臨床表現:疼痛特點:刺痛、針扎樣痛,痛處固定不移。
伴隨症狀:日輕夜重,局部按壓痛甚,或有腫脹。
舌脈: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或澀。
2. 風寒濕痺型
主要病機: 感受風、寒、濕等外邪,痺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臨床表現:疼痛特點:痠痛、沉重感,活動受限。
伴隨症狀:遇冷、天氣轉變時加重,得熱則舒。
舌脈:舌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緊或濡緩。
3. 肝腎虧虛型
主要病機:多見於年長者或久病者。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不榮則痛」。
臨床表現:疼痛特點:隱隱作痛,痠軟無力。
伴隨症狀:腰膝痠軟,頭暈耳鳴,乏力,勞累後加重。
舌脈:舌淡紅,少苔,脈沉細無力。
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
1. 臨床表現:
局部疼痛:上背部(肩胛骨之間)深層的痠痛、緊繃感,有時可觸及痛點或「激痛點」。
牽涉痛:可轉移至肩部、後頸部、前胸壁(需與心臟病鑑別)、甚至沿著肋骨放射。
活動受限:特別是旋轉和後伸胸椎時感到疼痛和卡住。
肌肉緊繃:上斜方肌、肩胛提肌異常緊張。
特定動作誘發:咳嗽、打噴嚏、深呼吸或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後疼痛加劇。
2. 理學檢查:
視診:觀察有無頭前傾、圓肩、駝背等姿勢異常。
觸診:
尋找上胸椎棘突旁(約1-2公分處)的壓痛點。
檢查周圍肌肉(斜方肌、菱形肌)有無條索狀或硬結。
主動與被動活動度測試:評估胸椎在屈曲、後伸、側彎和旋轉時的範圍和質量,尋找疼痛弧或活動末端疼痛。
關節激惹測試:
後前向椎間壓力測試:患者俯臥,治療師用大拇指對棘突施加向前壓力,重現疼痛。
被動附屬運動測試:評估小面關節的滑動功能是否喪失。
鑑別診斷:需排除肩關節問題、頸椎神經根病變、內臟疾病等。必要時進行神經學檢查(感覺、肌力、反射)。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疏通經絡氣血,達到鎮痛效果。
2. 拔罐:
特別適用於風寒濕痺和氣滯血瘀型,能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可走罐或留罐於上背部膀胱經。
3. 中藥:
氣滯血瘀: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風寒濕痺: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肝腎虧虛:補肝益腎,強筋壯骨
4. 推拿/手法:
使用㨰法、按法、揉法放鬆肌肉,再以扳法或牽引法等正骨手法調整關節錯位。
對活動不足的小面關節進行分級的震動或滑動,恢復其正常活動度。
復康運動(循序漸進)
第一階段:疼痛緩解期(放鬆與激活)
1. 胸椎伸展:
坐在椅子上,雙手交叉抱頭,手肘併攏。緩慢地將上半身向前彎曲,感覺上背部有伸展感。保持15-30秒,重複3次。
2. 胸大肌/胸小肌拉伸:
站在門框旁,手臂彎曲90度,前臂貼在門框上。身體慢慢向前傾,直到感到胸部前方有拉伸感。保持15-30秒,重複3次。
3. 深層頸屈肌激活:
靠牆站立,後腦勺、臀部貼牆。輕輕收下巴,做出「雙下巴」的動作,保持後腦勺不離開牆壁。保持10秒,放鬆,重複10次。
第二階段:穩固期(強化與穩定)
1. 貓駝式:
四足跪姿,吸氣時塌腰抬頭(牛式),呼氣時拱背收下巴(貓式)。流暢地來回運動,活動整個脊柱。重複10-15次。
2. 肩胛骨後收:
坐或站姿,挺胸。將肩胛骨向後、向下夾,想像中間夾住一支筆。保持5秒後放鬆。重複10-15次。
3. Y-T-W-L 運動:
俯臥或身體前傾,利用彈力帶或小重量,做出Y(高舉)、T(平舉)、W(手肘彎曲後夾)、L(肩外旋)的姿勢,全面強化中背部肌群。每個動作10-12次為一組,做2-3組。
第三階段:功能整合期(回歸生活與運動)
1. 胸椎旋轉:
四足跪姿,將一手放在頭後。用該側手肘去靠近對側膝蓋,然後向上打開,盡可能旋轉胸椎。動作要緩慢有控制。每側重複10-12次。
2. 牆天使:
背部靠牆,雙腳離牆約一腳距離。膝蓋微彎,腰部與牆壁的間隙約一個手掌厚。雙手高舉呈「投降」姿勢,手背、手肘、上背盡量貼牆。然後上下滑動手臂,過程中保持所有接觸點不離開牆壁。重複10-15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