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是人體上肢與軀幹連接的關鍵骨骼,其穩定性與活動度是肩膀正常功能的基石。當肩胛骨的功能出現障礙,便會直接影響肩關節的力學機制,導致疼痛、活動受限和力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
肩胛骨功能障礙的成因
肩胛骨功能障礙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 姿勢不良:最常見的成因。長期低頭、圓肩駝背(上交叉綜合症)會導致胸小肌緊繃、菱形肌與下斜方肌被拉長無力,使肩胛骨處於前傾、上提及翼狀的位置。
2. 肌肉失衡:
活化不足/無力:前鋸肌、下斜方肌、菱形肌。這些是穩定肩胛骨的關鍵肌肉。
過度緊繃/活化:胸小肌、上斜方肌、提肩胛肌、肩胛下肌。
3. 創傷:肩鎖關節脫位、鎖骨骨折、肩關節脫位等,會破壞肩胛胸廓關節的穩定結構。
4. 神經損傷:胸長神經損傷導致前鋸肌無力,會出現典型的「翼狀肩胛」。
5. 重複性勞損:過頂運動(如游泳、棒球、網球)或長時間重複性的手臂動作,導致穩定肌群疲勞與失能。
6. 肩關節本身疾病:如肩袖肌群撕裂、肩峰下撞擊症、關節囊粘連(五十肩)等,會改變肩肱節律,繼發性地引起肩胛骨代償。
分型與臨床表現
臨床上最常使用 Kibler 分型,將肩胛骨功能障礙分為四型:
第 I 型- 下角突起 (Inferior Angle Prominent)這是最常見的類型。
肩胛骨位置:肩胛骨下角向後突出,內側邊緣可能離開胸壁,形成「翼狀肩胛」。
臨床表現:主因是前鋸肌無力,下斜方肌功能不足,導致肩胛骨無法在手臂上舉時正常向上旋轉和下壓。常見於肩峰下撞擊症患者。
第 II 型- 內側邊緣突起 (Medial Border Prominent)
肩胛骨位置:整個肩胛骨的內側邊緣向後突出。
臨床表現:主因是菱形肌與中斜方肌無力,同時可能伴隨胸小肌緊繃,導致肩胛骨過度外展和前傾。
第 III 型- 上緣突起,過度上提 (Superior Border Prominent/Excessive Elevation)
肩胛骨位置:肩胛骨過度上提,肩胛上角可能非常明顯。
臨床表現:主因是上斜方肌過度緊繃/活化,同時下斜方肌被抑制無力。常見於肩頸痠痛、緊張性頭痛的患者。
第 IV 型- 對稱性上舉 (Symmetric Elevation)
肩胛骨位置:雙側肩胛骨在靜息時就處於對稱性的過度上提位置。
臨床表現:通常與全身性關節鬆弛或先天性的姿勢習慣有關,肩胛骨的穩定度極差。
理學檢查
1. 視診:
請患者放鬆站立,從其後方及側方觀察。
查看兩側肩胛骨位置是否對稱(高度、與脊柱的距離)。
注意有無翼狀肩胛(下角或內側緣突起)。
觀察肩胛上角區域有無肌肉肥厚(上斜方肌代償)。
2. 觸診:
按壓肩胛骨周圍肌肉,檢查有無激痛點,特別是上斜方肌、提肩胛肌、菱形肌、肩袖肌群。
檢查胸小肌是否緊繃。
3. 動態評估:
肩胛協助測試:治療師在患者被動上舉手臂時,協助其肩胛骨做出上旋轉動作,若患者肩痛減輕,表示肩胛骨功能障礙是其問題之一。
肩胛骨回撤測試:患者手臂置於身後,手背貼於下背部。治療師協助患者的主動收縮,將肩胛骨向中線及後方回撤。若力量改善或疼痛減輕,則為陽性。
牆上伏地挺身:患者面對牆壁,雙手推牆。觀察肩胛骨有無出現翼狀突起,用以測試前鋸肌功能。
負重下移測試:患者雙手持重物(如2-3公斤),緩慢放下。觀察肩胛骨有無過度或不對稱的移動。
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是糾正肌肉失衡、恢復關節活動度、重建正確的運動模式。
中醫治療
1. 針灸:
取穴原則:局部取穴與循經取穴相結合。
針刺手法:對緊繃肌肉採用瀉法,對無力肌肉區域採用補法或溫針灸。
2. 拔罐/刮痧:
在肩胛骨周圍的膀胱經、小腸經區域進行,可有效放鬆筋膜、活血化瘀,改善「不通則痛」的狀態。
3. 中藥:
辨證論治:根據患者體質,常見證型為「氣滯血瘀」與「筋脈失養」。
4.手法整復:
關節鬆動術:針對胸椎活動度不足(特別是T4-T7),進行後前向鬆動,改善肩胛骨的底座。
復康運動(循序漸進)
第一階段:激活與放鬆
1. 胸小肌拉伸:
站在門框旁,手臂彎曲約90度,前臂貼在門框上。
身體緩緩向前傾,直到感覺到胸口前方有拉伸感,保持15-30秒,重複3次。
2. 上斜方肌拉伸:
坐直,右手將頭部向左前方輕拉,左肩下沉。
感覺右側頸部與肩膀上方有拉伸感,保持15-30秒,換邊。
3. 前鋸肌激活:
靠牆站立,手臂伸直推牆。
在保持手肘伸直的情況下,想像將肩胛骨向兩側「撐開」,然後有控制地回到原位。重複10-15次。
第二階段:強化穩定肌群
1. 肩胛骨後收下沉:
坐或站直,想像將兩邊肩胛骨向後、向中間的褲袋方向夾緊並下沉。
注意不要聳肩。保持5秒,放鬆。重複10-15次。
2. Y-T-W-L 運動:
俯臥或俯身於健身球上。
Y形:拇指朝上,手臂向前上方舉起,強化下斜方肌。
T形:手臂水平外展,拇指朝上,強化中斜方肌/菱形肌。
W形:手肘彎曲,向後收縮肩胛骨,像形成一個W。
L形:手臂外旋,像「投降」姿勢。
每個動作做2-3組,每組10-15次。
3. 改良式伏地挺身:
於四足跪姿開始,在動作頂端時,有意識地將上背部拱起,讓肩胛骨充分前伸,強化前鋸肌。
第三階段:整合性與功能性訓練
1. 滑牆運動:
背對牆壁,將彈力帶套在手腕,手臂沿牆面向上滑動,專注於肩胛骨的上旋轉與後收。
2. 負重上舉:
手持輕重量(水瓶),在鏡子前進行手臂上舉,觀察並控制肩胛骨與肱骨的協調運動,避免代償。
注意事項:
所有運動應在無痛範圍內進行。
品質遠重於數量,確保動作模式正確。
訓練過程中保持正常呼吸,不要憋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