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背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主要指的是因菱形肌、上斜方肌、中斜方肌 及肩胛提肌等肌肉出現「激痛點」所引發的疼痛、僵硬、牽扯痛及功能障礙。激痛點是肌肉內可觸及的高度敏感、緊繃的肌纖維節結,按壓時會產生劇烈疼痛,並可能引發特定模式的牽扯痛。
成因
1. 長期不良姿勢:最常見的原因。例如:
電腦前工作:頭部前傾、圓肩駝背的姿勢,使菱形肌被過度拉長無力,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則過度緊繃。
長時間開車或使用手機:維持肩膀內旋、上背部拱起的姿勢。
2. 急性肌肉拉傷:突然的過度伸展或負重(如搬重物不當)導致肌肉纖維受傷。
3. 重複性微小創傷:因工作或運動需要反覆進行某個動作,導致肌肉疲勞而無法有效修復。
4. 精神壓力與焦慮:壓力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使肌肉處於不自覺的緊繃狀態,特別是上斜方肌。
5.其他因素:
骨骼問題:胸椎小面關節功能失調、脊椎側彎。
內臟牽扯痛:心臟、肺部、膽囊問題有時會牽扯至上背部。
中醫觀點與分型
中醫將此症歸於「痺證」、「項強」、「肩背痛」範疇,主要與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有關。可分為以下三型:
1. 風寒濕痺型
中醫病機:風寒濕邪侵襲項背部「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導致氣血凝滯,「不通則痛」。
臨床表現:疼痛較為痠痛、沉重,遇冷或天氣變化加重。肌肉緊繃僵硬,活動受限。 感覺背部「怕冷」,得熱則舒。
2. 氣滯血瘀型
中醫病機:多因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導致局部氣機不暢,久病入絡,血行不暢而瘀阻。
臨床表現:疼痛位置固定,如針刺、刀割般。按壓時痛感劇烈,可能有明顯的筋結或條索狀物。日輕夜重,活動後稍舒緩。
3. 肝鬱腎虛型
中醫病機:長期壓力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調,筋失所養;久病或勞累耗傷「腎氣」,骨髓不充,腰背失穩。
臨床表現:疼痛與情緒、壓力、睡眠品質高度相關。伴隨胸悶、煩躁、易怒、失眠等症狀。可能伴有腰部痠軟無力、注意力不集中。
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
臨床表現:
疼痛:上背部(肩胛骨內側緣與脊椎之間)的深層痠痛、灼痛或緊繃感。
牽扯痛:可能放射至後頸部、肩膀、枕部或前胸壁(需與心臟病鑑別)。
僵硬感:特別是早晨起床時或久坐後,感覺轉動脖子或聳肩困難。
觸發點:可在菱形肌、肩胛骨內上角(肩胛提肌附著點)等處摸到壓痛點,按壓時會重現病人的疼痛症狀。
自主神經症狀:少數嚴重者可能伴隨耳鳴、頭暈、視力模糊。
理學檢查:
1. 視診:觀察坐姿、站姿是否有頭前傾、圓肩、駝背(上交叉綜合徵)。
2. 觸診:
菱形肌:患者手背置於下背部,檢查者以拇指深壓肩胛骨內側緣與脊椎之間。
上斜方肌:按壓頸部側後方與肩膀頂端。
肩胛提肌:按壓頸部側上方,肩胛骨內上角的位置。
尋找有無條索狀硬結及激痛點。
3. 活動度測試:
頸部前屈、後伸、旋轉、側彎。
肩關節活動度(特別是外展、內收)。
4. 肌力測試:
菱形肌肌力:患者手叉腰,檢查者施力將其肘部向前推,請患者抵抗。
中下斜方肌肌力:患者手臂向前平舉後向外打開(肩胛骨後夾),檢查者施力抵抗。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方法:
針灸:疏通經絡氣血,達到鎮痛效果。
拔罐:特別適合風寒濕痺型,能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常用於上背部膀胱經。
中藥:
風寒濕痺型: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氣滯血瘀型: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肝鬱腎虛型:疏肝補腎,舒筋健骨
復康運動與自我照護
目標:矯正姿勢、強化弱肌、伸展緊繃肌群。
1. 姿勢矯正
電腦工作站設定:螢幕高度與視線平行,手肘與鍵盤呈90度,雙腳平放地面。
意識提醒:時常提醒自己「收下巴」、「挺胸」、「肩胛骨微微後夾」。
2. 伸展運動(放鬆緊繃肌肉)
胸大肌伸展:手扶門框,身體向前傾,感覺胸部前側有伸展感,維持20-30秒。
上斜方肌伸展:坐直,一手輕扶頭部對側,將頭往側邊輕拉,維持20-30秒。
肩胛提肌伸展:同上,但頭部需稍微向前傾並轉向45度角,再輕拉。
3. 肌力訓練(強化無力肌肉)
菱形肌強化(肩胛後夾):
坐或站直,雙手伸直向前。
手肘彎曲成90度,然後將肩胛骨向後、向中夾緊,想像中間夾住一支筆。
維持5秒,重複10-15次。
YTWL 字母操:俯臥或身體前傾,進行以下四個動作,強化整個肩胛帶穩定肌群。
Y:雙手拇指朝上,向前上方舉起。
T:雙手平舉,掌心朝下,向兩側打開。
W:手肘彎曲,向後夾緊肩胛骨。
L:手臂呈L型,做外旋動作。
4. 自我按摩
網球/筋膜球放鬆:將球靠在牆上,將上背部的壓痛點對準球,身體靠牆加壓,緩慢滾動尋找最痛的點,停留20-30秒直至痛感下降。
總結與建議:
上背部肌筋膜疼痛是一個典型的生活方式病。治療的關鍵在於「打破惡性循環」:透過專業治療解除急性疼痛,再透過持之以恆的運動矯正根本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