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鈣化性肌腱炎是指在肌腱內部出現鈣鹽(主要是羥磷灰石晶體)沉積的現象。其確切成因尚不完全明確,但目前主流理論是「細胞介導的退化與鈣化理論」:
1. 肌腱退化期(反應性期/形成期):
由於肌腱的血液供應較差,因過度使用、微小創傷或老化,導致肌腱纖維發生退化。
肌腱內的纖維軟骨細胞在試圖自我修復的過程中,轉化為軟骨細胞,並開始主動沉積鈣鹽,形成鈣化沉積物。
這個階段的鈣化物通常呈糊狀或牙膏狀。
2. 休息期:
鈣化沉積物穩定存在,可能不引起任何症狀,或僅有輕微不適。
3. 吸收期(再吸收期/急性發炎期):
身體啟動自我修復機制,巨噬細胞和多核巨細胞等免疫細胞開始嘗試吸收這些鈣化物。
這個過程會引發強烈的無菌性炎症反應,導致局部壓力急遽升高,從而產生劇烈疼痛和活動受限。
此時的鈣化物變得像牙膏或牛奶一樣,容易被吸收。
中醫觀點:
中醫將其歸屬於「痺證」、「筋痺」或「肩痺」的範疇。成因主要為:
氣滯血瘀: 長期勞損、姿勢不良,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受阻,「不通則痛」。
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中年以後肝腎精氣漸衰,筋骨失養,不榮則痛,易導致退化。
風寒濕邪侵襲:肩部受風寒濕邪侵襲,導致氣血凝滯,誘發或加重症狀。
分型與臨床表現
臨床上主要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和時期進行分型:
1. 慢性穩定期
臨床表現:疼痛:輕度至中度的間歇性疼痛,通常在特定角度的活動時出現。
功能:肩關節活動度可能輕微受限,但日常生活大多可自理。
特點:鈣化沉積物處於「形成期」或「休息期」,症狀較為溫和。
2. 急性發作期
臨床表現:疼痛:突發性劇烈疼痛,常於夜間發作,痛到無法入睡,甚至無法移動肩膀(偽性癱瘓)。
功能:主動與被動活動度均嚴重受限,因疼痛而不敢活動。
特點:鈣化沉積物進入「吸收期」,引發嚴重炎症。壓痛點非常明確。
3. 機械性障礙期
臨床表現:疼痛:慢性疼痛,合併有活動時的卡住感或無力感。
功能:類似肩峰下夾擊症候群,手臂上舉或外展時會感到疼痛與卡頓。
特點:大塊、堅硬的鈣化沉積物在肩峰下空間產生物理性的撞擊與摩擦。
好發部位:最常見於肩關節的旋轉肌袖,尤其是岡上肌腱,其次為肩胛下肌腱。其他如髖關節、肘部、手腕也可能發生。
理學檢查
1. 視診:觀察肩部有無腫脹、肌肉萎縮(如三角肌)。
2. 觸診:在肩峰下、肱骨大結節處尋找明確的壓痛點。
3. 活動度評估:
主動活動度:請患者自己將手臂前舉、外展、內外旋,觀察疼痛弧(通常在60°-120°的外展角度最痛)。
被動活動度:治療師協助活動關節。若被動活動正常但主動活動疼痛無力,強烈暗示肌腱問題。
4. 特殊測試:
Empty Can Test (Jobe's Test):評估岡上肌腱功能與病變。
Neer's Impingement Test / Hawkins-Kennedy Test:評估肩峰下夾擊,常為陽性。
阻抗測試:針對岡上肌、肩胛下肌等進行阻抗性等長收縮,引發疼痛表示該肌腱有問題。
本病試驗需進行影像學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治療方法
1. 急性發作期
目標: 消炎、鎮痛、降低水腫。
中醫治療:
針灸:通絡止痛。
放血拔罐:在壓痛點或相關經絡點刺放血後拔罐,能瀉熱祛瘀,快速緩解疼痛與壓力。
中藥:內服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為主。外用可敷清熱化瘀的藥膏。
2. 慢性穩定期 / 機械性障礙期
目標:消除鈣化點、恢復關節活動度、強化肌力、預防復發。
中醫治療:
針灸:舒筋通絡、鬆解黏連。
傷科整復推拿手法:運用理筋、彈撥等手法放鬆緊繃的肌肉,理順筋絡。
針對肩關節、肩胛骨進行鬆動,改善關節力學。
深層橫向摩擦按摩:針對肌腱與鈣化點,可幫助軟化纖維組織、促進吸收。
中藥:內服以補益肝腎、強筋健骨、行氣活血為主。外用則用溫經通絡的藥洗進行熱敷。
侵入性治療(若保守治療無效):
超音波導引穿刺灌洗:在超音波引導下,用針頭反覆沖洗鈣化處,將牙膏狀的鈣化物抽出,能立即降低壓力,效果顯著。
類固醇注射:在發炎嚴重的肌腱周圍(非直接打入肌腱)注射,可快速消炎,但治標不治本。
手術:關節鏡下鈣化病灶清除術,是最後的手段。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應遵循「無痛原則」,循序漸進。
階段一:急性期/疼痛緩解後(恢復活動度)
1. 鐘擺運動:身體前傾,讓患臂自然下垂,像鐘擺一樣前後、左右畫圈。
2. 被動關節活動:利用好手或長棍輔助,進行肩關節的前舉、外展、內外旋,在無痛範圍內進行。
3. 爬牆運動:面對或側對牆壁,用手指逐步向上爬,達到輕度拉伸感即可。
階段二:慢性期(強化肌力)
1. 等長收縮運動:
手臂靠牆,手肘彎曲90度,向牆壁施加壓力(外旋、內旋),保持5-10秒後放鬆。
2. 彈力帶運動:
肩外旋:手肘貼身,用彈力帶做抵抗式的外旋。
肩內旋:同樣姿勢,做抵抗式的內旋。
划船運動:模擬划船動作,強化肩胛骨穩定肌群。
3. 肩胛穩定運動:
肩胛後收:坐或站姿,將兩側肩胛骨向後、向下夾緊,保持5秒。
階段三:功能恢復與預防
漸進式阻力訓練:使用輕重量啞鈴進行強化。
本體感覺與協調訓練:例如閉眼進行肩關節的各種角度活動。
糾正姿勢:避免圓肩、駝背等不良姿勢,減少肩峰下的夾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