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肱二頭肌肌腱炎是指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及其腱鞘的發炎、腫脹和退行性病變。其主要成因包括:
1. 過度使用與重複性勞損:最常見的原因。例如反覆的舉重、投擲、游泳、網球等需要高舉過肩的運動或工作。
2. 肩關節不穩定:肩關節周圍的韌帶鬆弛,導致肱骨頭過度移動,增加肌腱的摩擦。
3. 肩峰撞擊綜合征:肩峰下的空間狹窄,當手臂上舉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與肩胛下肌腱(統稱「旋轉肌袖」)容易被肩峰骨頭夾擊,導致發炎。
4. 退化與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肌腱的血液供應變差,彈性下降,更容易因輕微創傷而發炎。
5. 急性創傷:突然的提舉重物或拉扯傷。
6. 不良姿勢:圓肩、駝背、頭前傾的姿勢會使肩關節空間變窄,增加肌腱摩擦的風險。
7. 肩關節其他病變:如旋轉肌袖撕裂、肩關節唇撕裂等,會改變肩關節力學,繼發肱二頭肌肌腱炎。
分型與臨床表現
從中醫和現代醫學結合的角度,可將肱二頭肌肌腱炎分為以下三型:
1. 急性損傷型(氣滯血瘀)
中醫辨證:多因急性外力所致,導致局部經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瘀阻不通。
臨床表現:疼痛劇烈:肩前部突發性、尖銳性疼痛。
腫脹壓痛:局部明顯腫脹、壓痛拒按。功能受限:手臂活動,尤其是前舉和外旋,因疼痛嚴重受限。
可能伴隨:局部皮膚微紅、溫度稍高。
2. 慢性勞損型(筋脈失養)
中醫辨證:因長期勞損或氣血虧虛,導致筋脈得不到足夠的濡養,不榮則痛。
臨床表現:疼痛隱隱:肩部深層痠痛、脹痛,時好時壞。
活動後加重:重複性肩部活動後疼痛加劇,休息後緩解。
僵硬無力:早晨或長時間不動後感覺肩關節僵硬,手臂力量下降。
壓痛點明確:在肱骨結節間溝處有固定壓痛點。
3. 風寒濕痺型
中醫辨證:患者本身氣血不足,復感風、寒、濕等外邪,邪氣痺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臨床表現:痠痛沉重:肩部除了疼痛,還伴有痠重、沉重的感覺。
遇冷加重:天氣轉冷、吹風或接觸冷水時疼痛明顯加劇。
得熱則舒:熱敷後疼痛會顯著緩解。
活動受限:關節活動不靈活,感覺「卡住」。
理學檢查
1. 觸診:在肩關節前部的結節間溝**處按壓,會引發明顯壓痛。有時可觸及增厚或腫脹的肌腱。
2. 特殊測試:
Speed's Test:患者手臂伸直、前舉至肩高,肘關節完全伸直,前臂旋後(掌心向上)。檢查者施加向下阻力,若誘發結節間溝處疼痛為陽性。
Yergason's Test:患者肘關屈曲90度並緊貼身體,前臂旋前(掌心向下)。檢查者一手固定於患者手腕,要求患者嘗試做前臂旋後(轉動掌心向上)的動作,同時施加阻力。若誘發結節間溝處疼痛為陽性。
肩關節夾擠測試:如Neer's test 和 Hawkins-Kennedy test,用於評估是否合併肩峰下夾擠。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舒筋活絡止痛
2. 中藥:
急性期(氣滯血瘀):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慢性期(筋脈失養):治以養血榮筋、舒筋活絡。
風寒濕痺型:治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外用:可配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藥膏或藥洗外敷。
3. 拔罐與刮痧:
在肩部及周圍肌肉(如斜方肌、三角肌)進行,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特別適合風寒濕痺型。
復康運動
復康運動應遵循「無痛原則」,循序漸進。
1. 急性期/早期(目標:維持關節活動度,防止僵硬)
鐘擺運動:身體前傾,讓患側手臂自然下垂,像鐘擺一樣輕輕地前後、左右畫圈。
被動關節活動:用好手協助患側手臂進行前舉、外旋、內旋等動作,在無痛範圍內進行。
2. 恢復期(目標:恢復肌力與穩定度)
肩胛骨穩定訓練:肩胛後收:坐或站姿,挺胸,將兩邊肩胛骨向後、向下夾緊,保持5-10秒。
等長收縮運動:面對牆壁,手肘彎曲,用拳頭抵住牆壁,嘗試發力但保持手臂不動。
離心運動(對肌腱修復極重要):手握輕啞鈴(1-2公斤),好手協助將啞鈴舉起(向心收縮),然後患側手臂用更慢的速度(約3-5秒)將啞鈴放下(離心收縮)。
3. 強化期/功能恢復期(目標:恢復正常功能,預防復發)
彈力帶訓練:肩外旋/內旋:將彈力帶固定在門把上,進行肩關節的旋轉訓練。
面拉:訓練上背肌群和肩關節後側穩定肌。
漸進式負重訓練:啞鈴彎舉、啞鈴肩推等,從輕重量開始,逐步增加。
注意事項:
在整個康復過程中,避免引起疼痛的動作。
運動前務必熱身,運動後適當伸展。
糾正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圓肩駝背。
如果疼痛持續或加劇,請務必回診,重新評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