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是由四條肌肉(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及其肌腱組成的結構,包覆著肩關節,像袖口一樣,負責肩關節的穩定和各種複雜動作(如上舉、外展、旋轉)。肩袖損傷是導致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成因
肩袖損傷的成因通常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主要可分為:
機械性撞擊(夾擊症候群):
最常見的成因。
肩袖肌腱(尤其是岡上肌)在肩峰(肩胛骨延伸出的骨頭)下方通過,當空間變窄,
肌腱在活動時會與肩峰、喙肩韌帶或肩鎖關節發生摩擦、擠壓,導致發炎、增厚甚至撕裂。
原發性撞擊:
因肩峰形狀天生較彎(Type II & III),或骨刺增生導致空間狹窄。
次發性撞擊:
因肩胛骨周圍肌肉無力或不穩定(如肩胛翼狀突起),導致肱骨頭向上位移,擠壓到肩袖肌腱。
退化性病變:
隨著年齡增長,肌腱的血流供應減少,組織彈性變差,變得脆弱,輕微的創傷或日常的過度使用即可能導致撕裂。
這是一種「磨損」的過程。
創傷:
突然的暴力傷害,例如跌倒時用手撐地、車禍、提舉重物時突然用力過猛,導致肩袖肌腱急性撕裂。
過度使用:
重複性的高舉過肩動作,常見於運動員(如棒球投手、游泳選手)、老師、油漆工、建築工等,長期累積的微小創傷導致肌腱發炎、退化。
中醫觀點:
勞損傷筋:長期重複性勞動,導致局部氣血耗傷,筋脈失養。
氣滯血瘀:外傷或用力不當,導致經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中老年後肝腎功能漸衰,筋骨失養,變得脆弱易損。
風寒濕邪侵襲:肩部受風寒或濕氣侵襲,導致氣血凝滯,加重疼痛和活動受限。
分型與臨床表現
肩袖損傷是一個連續性的病理過程,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型:
1. 肩袖肌腱炎(急性發炎期)
臨床表現:
疼痛:肩部外側(三角肌止點處)深層痠痛,尤其在手臂高舉過肩或做特定角度活動時加劇。
活動度:初期活動度可能正常,但會因疼痛而受限。
夜間痛:可能出現,特別是壓到患側睡覺時。
2. 肩袖肌腱病變(慢性退化期)
臨床表現:
疼痛:疼痛變得持續,不僅在活動時,休息時也可能感到痠痛。
僵硬:肩關節有僵硬感,特別是早晨起床時。
肌力下降:因疼痛和肌腱結構受損,導致手臂上舉、外旋、內旋的力氣變小。
可能伴有「肩峰下滑囊炎」,加劇疼痛。
3. 肩袖撕裂(部分或全層撕裂)
臨床表現:
無力:這是關鍵症狀。出現特定方向的明顯無力,例如無法將手臂側舉(岡上肌)或做「招財貓」動作(岡下肌、小圓肌)。
活動度受限:主動活動受限,但被動活動可能正常,此為「主動與被動活動度差異」。
動作代償:活動時會出現聳肩等代償動作。
夜間痛:非常明顯,嚴重影響睡眠。
可能出現「落臂徵兆」:將患者手臂被動舉起後,無法緩慢放下,會突然掉落。
理學檢查
視診與觸診:觀察肩部有無肌肉萎縮、腫脹。觸診尋找壓痛點(肩峰下、結節間溝等)。
活動度測試:評估主動和被動的肩關節活動範圍(前舉、外展、內外旋轉)。
肌力測試:抵抗阻力下測試各條肩袖肌肉的力量。
特殊測試:
撞擊徵象測試:
Neer's Test:將手臂向前舉並內旋,再向上抬,誘發疼痛為陽性。
Hawkins-Kennedy Test:將手臂前舉90度後強力內旋,誘發疼痛為陽性。
肩袖肌肉特定測試:
Empty Can Test (Jobe's Test):測試岡上肌。手臂前舉90度、內旋(大拇指朝下),抵抗向下壓力。
Drop Arm Test:測試岡上肌完整性。將患者手臂被動外展至90度,請其緩慢放下,若突然掉落為陽性。
External Rotation Lag Sign:測試岡下肌/小圓肌。將手肘彎曲90度,被動外旋到最大角度,請患者維持,若無法維持而彈回為陽性。
Lift-off Test:測試肩胛下肌。將患者的手背放在下背部,請其向後離開背部,若無法做到為陽性。
治療方法
急性期(消炎止痛,控制發炎)
中醫治療:
針灸:疏通經絡氣血,達到鎮痛效果。
中藥:內服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外敷則可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敷藥。
慢性期/恢復期(修復組織,恢復功能)
中醫治療:
針灸:補益氣血,舒筋活絡。
中藥: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推拿整復手法:使用㨰法、按法、揉法放鬆肩周肌肉,再以彈撥法鬆解粘連的筋結,最後施以關節活動法恢復功能。
拔罐/刮痧:有助於疏通氣血,緩解軟組織緊繃。
手術治療:
當保守治療(如3-6個月)無效、撕裂為全層且面積大、或患者為年輕活動需求高者,會考慮關節鏡手術進行肩峰減壓術或肩袖修補術。
復康運動(分期進行)
復康運動應遵循「無痛原則」,循序漸進。
第一階段:急性期(疼痛控制與初期活動)
目標:減輕疼痛,維持關節活動度,激活穩定肌肉。
運動:
鐘擺運動:彎腰,讓患臂自然下垂,利用身體擺動帶動手臂畫圈。
被動關節活動:用好手或長棍輔助,在無痛範圍內進行肩部前舉、外展、內外旋轉。
肩胛骨穩定訓練:靠牆或仰臥,進行肩胛骨後收(夾背)、下沉的「等長收縮」。
第二階段:恢復期(肌力與穩定訓練)
目標:強化肩袖肌群與肩胛周邊肌肉,改善神經肌肉控制。
運動:
彈力帶肩外旋:手肘貼身,前臂與身體平行,用彈力帶抵抗向外旋轉的力量。
彈力帶肩內旋:動作與外旋相反。
空罐運動:手臂前舉至30-45度,大拇指持續朝下,進行小幅度的上舉下落。
牆壁俯臥撑:面對牆壁站立,進行推牆動作,強化前鋸肌與胸肌。
划船動作:用彈力帶模擬划船,強化中下斜方肌和菱形肌。
第三階段:功能期(回歸運動/生活)
目標:恢復本體感覺、協調性與爆發力,為回歸正常活動做準備。
運動:
閉鎖鏈運動:四足跪姿下的重心轉移、平板支撐。
動態穩定訓練:使用藥球進行牆上拋接、過頭投擲等。
離心訓練:著重於肌肉延長時的負荷控制,對肌腱病變特別有效。例如:使用啞鈴,好手輔助舉起,患側緩慢控制放下(適用於外旋、側舉等動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