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撞擊綜合征是指肩關節在上舉、外展等活動時,肩峰下的軟組織(主要是肩袖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和肩峰下滑囊)受到肩峰和肱骨頭的反覆擠壓與摩擦,導致發炎、疼痛,甚至肌腱撕裂的病症。這是一個動態的病理過程,好發於需要反覆過頂動作的運動員(如游泳、棒球、網球)和經常需要高舉手臂工作的族群。
成因
1. 原發性撞擊(結構性因素)
肩峰形態異常:根據Bigliani分型,鉤型(Type III)肩峰最易導致撞擊。
鎖關節骨刺:肩鎖關節退化產生骨贅,從上方侵占肩峰下空間。
肩峰骨贅:肩峰前緣因長期摩擦而產生骨刺。
喙肩韌帶增厚。
2. 繼發性撞擊(功能性的因素)
肩袖肌群無力/疲勞:特別是岡上肌,無法將肱骨頭穩定下壓,導致肱骨頭上移。
肩胛骨動力異常:肩胛骨周邊肌肉(如前鋸肌、斜方肌)無力或失調,導致肩胛骨在手臂上舉時無法正常向上旋轉,減少肩峰下空間。
關節囊過緊:後關節囊攣縮,導致肱骨頭在手臂上舉時向前上方移位。
盂肱關節不穩定:多向性或創傷後不穩定,導致肱骨頭過度平移,增加撞擊風險。
肌肉不平衡:胸小肌過緊、背肌無力,導致圓肩姿勢,使肩峰下空間變窄。
3. 內在因素
肩袖肌腱退化:隨年齡增長,肌腱血液供應變差,質量下降,更容易受損。
過度使用:反覆的過頂動作導致累積性微創傷。
分型與臨床表現
臨床上最常採用的是 Neer氏分型:
第Ⅰ期(水腫與出血)
成因:過度使用導致肩峰下滑囊及肩袖肌腱水腫、發炎、出血。
好發年齡:< 25歲
臨床表現:疼痛:肩部外側急性疼痛,尤其在過頂活動時。
活動度:主動活動度可能因疼痛受限,被動活動度大致正常。
力量:肌力正常或因疼痛稍弱。
特點:此期為可逆性病變,保守治療效果佳。
第Ⅱ期(纖維化與肌腱炎)
成因:反覆發炎導致肩峰下滑囊增厚、纖維化,肩袖肌腱出現慢性肌腱炎及纖維化。
好發年齡: 25 - 40歲
臨床表現:疼痛:慢性反覆發作的疼痛,夜間痛可能加劇,影響睡眠。
活動度:可能出現關節囊攣縮,導致主動與被動活動度均受限。
力量:因疼痛和肌腱病變,肌力明顯下降。
特點:疼痛和功能障礙持續時間較長。
第Ⅲ期(骨贅與肌腱斷裂)
成因:出現肩峰骨刺、肩袖肌腱部分或全層撕裂,可能伴隨肱二頭肌長頭腱病變。
好發年齡: > 40歲
臨床表現:疼痛:持續性疼痛,夜間痛明顯。
活動度:主動活動度顯著受限(特別是外展、上舉),被動活動度亦可能受限。
力量:肌力嚴重下降,可能出現落臂徵(手臂無法維持外展位)。
特點:結構性損傷嚴重,保守治療效果有限,常需手術介入。
理學檢查
1. 視診:觀察有無肌肉萎縮(如岡上肌、岡下肌)、肩胛骨位置(有無翼狀肩胛)、姿勢(有無圓肩)。
2. 觸診:按壓肩峰前外側下方、肱骨大結節、肩鎖關節、喙突、肱二頭肌溝,檢查有無壓痛。
3. 活動度評估:評估主動與被動的肩關節前屈、外展、內外旋角度,比較兩側差異。
4. 特殊檢查:
Neer's Impingement Test:檢查者固定患者肩胛骨,另一手將患者手臂向前屈並內旋,誘發疼痛為陽性。
Hawkins-Kennedy Test:將患者肩關節與肘關節屈曲90度,然後強力內旋肩關節,誘發疼痛為陽性。
Empty Can Test (Jobe's Test):手臂外展90度、前屈30度、內旋(大拇指朝下),患者抵抗檢查者向下施加的阻力,疼痛或無力為陽性,主要測試岡上肌。
Painful Arc Sign:患者主動將手臂外展至60-120度範圍內出現疼痛,超過120度後疼痛減輕,為陽性。
肩胛骨穩定測試:觀察患者手臂活動時,肩胛骨有無出現過早聳肩或翼狀肩胛。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針灸:
取穴:以局部取穴和循經取穴為主。
作用: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可放鬆緊張肌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2.中藥:
急性期(氣滯血瘀證):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慢性期(筋脈失養證):治以養血榮筋、舒筋活絡
風寒濕痺證:治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方用「蠲痺湯」加減。
外用:使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膏或藥洗進行外敷。
3.傷科推拿整復手法:
放鬆肩周肌肉(如三角肌、岡上肌)。
使用彈撥法鬆解粘連的筋結。鬆動肩關節囊,改善肩胛骨活動度。
施用搖法、扳法,被動活動關節,恢復活動度。
復康運動(循序漸進)
階段一:疼痛期(恢復活動度與輕度激活)
1. 鐘擺運動:身體前傾,讓患臂自然下垂,進行前後、左右、畫圈擺動,放鬆肩關節。
2. 爬牆運動:面對或側對牆壁,用手指向上爬,逐漸增加高度。
3. 毛巾伸展:雙手在背後握住毛巾,健側手向上拉,帶動患側手向上移動,伸展後側關節囊。
4. 肩胛骨穩定激活:
肩胛後收:坐或站姿,挺胸,雙肩向後、向下夾緊,保持5-10秒。
主動肩胛骨活動:進行肩胛骨的上提、下壓、前引、後收運動。
階段二:恢復期(強化肌力與穩定)
1. 肩袖肌群強化:
外旋訓練:側躺,患側在上,肘部夾緊身體,手持輕啞鈴或彈力帶,進行肩關節外旋。
空罐運動:姿勢同Empty Can Test,但不施加阻力或使用極輕阻力進行保持。
2. 肩胛周邊肌群強化:
YTWL 運動:俯臥或身體前傾,進行四種姿勢的阻力訓練,全面強化斜方肌中下束、菱形肌等。
伏地肩胛後收:四足跪姿,保持手肘伸直,進行肩胛骨的後收與前引。
階段三:功能期(回歸運動/生活)
1. 閉鎖動力鏈運動:如手扶牆進行俯臥撑,增加肩關節穩定性。
2. 彈力帶模擬訓練:根據患者的運動或工作需求,進行特定角度的彈力帶抗阻訓練(如投擲動作)。
3. 本體感覺訓練:在不穩定平面(如波速球)上進行支撐,提升神經肌肉控制能力。
重要提醒:
所有運動應在無痛範圍內進行,若有劇烈疼痛應立即停止。
復康計劃需個體化,最好在物理治療師或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若保守治療(3-6個月)無效,或已出現大型肌腱撕裂,考慮手術(如肩峰下減壓術、肩袖修補術)的可能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