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醫學上稱為「粘連性肩關節囊炎」,其主要特徵是肩關節囊的發炎、增厚及攣縮,導致進行性的疼痛和關節活動度喪失。
成因
肩周炎的確切成因尚未完全明確,但通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原發性肩周炎: 無明確誘因,自然發生。通常與內在因素相關。
內分泌失調: 常見於40-60歲女性,特別是更年期前後。
自體免疫因素:身體攻擊自身的關節囊組織,導致發炎纖維化。
慢性發炎體質。
2. 次發性肩周炎: 因其他問題或事件而引發。
創傷後:肩部骨折、脫臼、手術後,因長期固定不動導致。
肩部疾病後:如旋轉肌袖撕裂、鈣化性肌腱炎、肩峰下夾擊症候群等,因疼痛而不敢活動所致。
全身性系統性疾病:糖尿病(風險極高)、甲狀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症等。
長期臥床或不動。
中醫觀點:
中醫稱之為「五十肩」、「漏肩風」或「凍結肩」。主要病機為:
肝腎虧虛:年過四十,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氣血不足,筋失所養。
氣滯血瘀:外傷或長期勞損導致局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風寒濕邪侵襲:肩部受風寒濕邪氣侵襲,氣血凝滯,經脈拘攣。
分型與臨床表現
肩周炎的病程通常可分為三個典型階段,臨床表現也隨之變化。
第一期:疼痛期
臨床表現:疼痛: 劇烈且持續的疼痛,夜間加劇,影響睡眠。
活動度:開始出現活動受限,但主要是因疼痛導致不敢活動,而非真正的關節沾黏。
特點:任何方向的活動都可能引發疼痛。
持續時間:約2-9個月
第二期:僵硬期
臨床表現:疼痛: 疼痛感逐漸減輕,轉為鈍痛或酸脹感,僅在活動到最大角度時出現劇痛。
活動度: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明顯受限,特別是「外展」、「外旋」、「後伸」和「上舉」。出現典型的「聳肩」代償動作。
特點:關節囊嚴重沾黏,活動範圍固定,像被凍住一樣。
持續時間:約4-12個月
第三期:解凍期
臨床表現:疼痛:疼痛基本消失,僅在過度活動時可能有不適。
活動度:關節活動度逐漸自然恢復,但恢復速度緩慢,且若不積極復健,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到正常水平。
持續時間:約1-2年
理學檢查
1. 視診: 觀察肩部有無肌肉萎縮(如三角肌)、腫脹,以及患者活動時是否出現代償性的「聳肩」動作。
2. 觸診:按壓肩關節周圍的壓痛點,常見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肩峰下、喙突等處。
3. 主動關節活動度測試:請患者自己完成「前舉」、「外展」、「內旋」(手摸背後)、「外旋」等動作,觀察其活動範圍和疼痛點。
4. 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這是診斷肩周炎的關鍵。醫師被動地活動患者的肩關節。
如果主動和被動活動都受到同等程度的限制,強烈指向肩周炎。(如果是旋轉肌肌腱炎,被動活動通常會比主動活動好很多。)
5. 特殊檢查:
「外旋」角度測試:肩周炎患者肘部貼緊身體,前臂向外打開的角度會顯著減小。
「手摸背後」測試(Apley Scratch Test):評估內旋和後伸功能,肩周炎患者幾乎無法將手碰到對側肩胛骨或上背部。
排除其他疾病:會進行如Neer's test、Hawkin's test來排除肩峰下夾擊症,Empty Can test排除旋轉肌袖問題。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祛風散寒,舒筋活絡。
2. 中藥:
風寒濕痺型: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氣滯血瘀型: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氣血虧虛型:益氣養血、舒筋通絡。
3. 推拿(手法治療):
運用㨰法、按法、揉法放鬆肩周肌肉(如三角肌、肱二頭肌)。
使用彈撥法鬆解粘連的筋結。
施以搖法、扳法,被動地擴大關節活動範圍。
4. 拔罐與刮痧: 在肩背部相關經絡進行,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適用於疼痛期和僵硬期。
手術治療:
僵硬期:
關節擴張術:注射生理食鹽水擴張關節囊,撐開沾黏組織。
麻醉下關節鬆動術:在麻醉下,強行將沾黏的關節囊撕開,立即恢復活動度,術後需積極復健。
關節鏡微創手術:直接進入關節內,將纖維化的關節囊切開鬆解。
復康運動
重要原則: 在不引起劇烈疼痛的前提下進行,持之以恆,循序漸進。
1. 鐘擺運動:
身體前傾,患側手臂自然下垂,如同鐘擺。
利用身體帶動手臂,進行前後、左右及畫圈的擺動。
目的:溫和地牽引關節,緩解疼痛。
2. 爬牆運動:
面對或側身對牆壁,患側手指沿著牆面緩緩向上爬。
爬到最高點(感到微痛)時,停留10-15秒,再緩緩下滑。
目的:改善「前舉」和「外展」的活動度。
3. 毛巾運動:
雙手在背後抓住毛巾兩端。
健康側的手在上,緩緩將毛巾向上拉,帶動患側手向上移動。
目的: 改善「內旋」和「後伸」的活動度。
4. 外旋運動:
手肘緊貼身體,手握彈力帶或毛巾。
健康側固定不動,患側手緩緩向外拉開,使前臂遠離身體。
目的:針對性改善最常受限的「外旋」動作。
5. 肩胛骨穩定運動:
聳肩、後收肩胛骨:進行聳肩、繞肩及將兩邊肩胛骨向脊椎中間夾緊的動作。
目的: 強化穩定肩胛骨的肌肉,為肩關節提供良好的基礎。
總結與建議:
肩周炎是一個自限性疾病,但過程漫長且痛苦。早期診斷和積極介入是預後良好的關鍵。切勿因疼痛而完全不敢動,也不可過度暴力拉扯,以免造成二次傷害。配合正確的居家復健,是戰勝肩周炎最有效的方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