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網球肘並非只有網球選手才會得到,它其實是前臂伸腕肌群過度使用的典型病症。
主要病理:
前臂的橈側伸腕短肌、伸腕總肌腱,在附著於肱骨外上髁處,因反覆的離心收縮(例如:抓握東西時,手腕為了抵抗重力而緩緩伸直)導致肌腱的顯微撕裂、退化,並引發一連串的發炎、疼痛反應。嚴格來說,慢性期更偏向「肌腱病變」而非單純的「發炎」。
常見成因:
1. 重複性動作:打字、使用滑鼠、擰毛巾、提重物、廚師炒菜等。
2. 運動相關:網球反拍擊球(技術不當或拍線太緊)、羽球、高爾夫球(較少見)、重量訓練(姿勢錯誤)。
3. 突然增加負荷:平時不常使用手臂,突然進行大量粉刷、木工等活動。
4. 職業因素:水電工、木匠、音樂家、牙醫等需要重複使用手腕及手肘的行業。
中醫觀點:
勞損傷筋:長期單一動作,導致局部經筋受損,氣血瘀滯,「不通則痛」。
氣血虛弱:氣血不足,無法濡養筋脈,導致筋脈失養,「不榮則痛」。
外感風寒濕邪:頸部或肘部受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誘發或加重疼痛。
分型、各分型的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
在臨床上,我們可以根據疼痛的根源和表現,將網球肘進行功能性分型。
分型一:典型(局部肌腱型)
臨床表現:
疼痛明確位於肱骨外上髁的一點,按壓時劇痛。
手腕用力背伸(向上翹)、或抵抗阻力時,肘外側疼痛加劇。
提重物(如公事包、水壺)會誘發疼痛。
理學檢查:
觸診:肱骨外上髁有明顯壓痛點。
Cozen's Test:患者手肘伸直、前臂旋前、握拳,治療師施力讓患者手腕向下屈曲,同時患者抵抗,若外上髁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Mill's Test:患者手肘伸直、前臂旋前,治療師將其手腕極度屈曲,若外上髁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分型二:橈神經夾擠型
臨床表現:
疼痛可能較為廣泛,從手肘外側延伸到前臂背側,甚至到手腕。
可能伴有前臂、手背的麻木、刺感或無力感。
長時間維持手肘伸直的姿勢(如打字)會使症狀加劇。
理學檢查:
橈神經張力測試:將患者肩部、手肘、手腕及手指以特定方式伸展,重現或加劇疼痛與麻木感。
觸診:沿著橈神經走向,在肱骨外側肌間隔、旋後肌通道(Arcade of Frohse)處可能有壓痛點。
典型肌腱測試(Cozen's, Mill's)可能為陽性,但疼痛範圍更廣。
分型三:頸源性肘痛
臨床表現:
肘部疼痛合併頸部僵硬或活動度受限。
疼痛可能因頸部姿勢或動作而改變。
可能伴有從頸部傳導到肩部、肘部的痠麻感。
理學檢查:
頸椎檢查:頸椎活動度可能受限,按壓下頸椎(C5-C7)節段可能誘發轉移痛至肘部。
Spurling's Test:壓迫頸椎並側彎,若誘發上肢放射性疼痛即為陽性,可能重現肘部症狀。
肘部局部檢查可能只有輕微壓痛。
治療方法
第一階段:急性發炎期(鎮痛消腫)
中醫治療:
針灸:循經取穴,疏通經氣。
中藥: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
第二階段:組織修復期(恢復功能)
中醫治療:
傷科理筋手法:用按、揉、彈撥等手法放鬆前臂伸肌群,理順筋絡。針對橈神經夾擠型,進行神經鬆動。針對頸源性,進行頸椎關節鬆動術與軟組織放鬆。
拔罐:於肘部及前臂進行走罐或留罐,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中藥:轉為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第三階段:強化與預防期(回歸生活)
透過漸進式運動,建立強壯且有彈性的肌腱與肌肉,並矯正錯誤的動作模式,預防復發。
復康運動
請在無痛範圍內進行,循序漸進。
初期:伸展與輕度活化
1. 伸腕肌群伸展:
手臂向前伸直,手掌向下,手指朝地。
用另一手輕輕將手指向下向身體方向拉,直到前臂外側有痠脹感。
保持15-30秒,重複3-5次。
2. 前臂旋後肌伸展:
手肘彎曲90度,貼緊身體。
手掌朝下,用另一手抓住手腕,將手掌向外向上翻轉(掌心朝上),直到有痠脹感。
保持15-30秒,重複3-5次。
中期:離心收縮訓練(核心關鍵)
1. 手腕離心伸展:
坐在椅子上,患側前臂放在大腿上,手腕懸空,手掌握一個小啞鈴(約500克開始)或彈力帶,掌心向下。
用健康的手協助,將手腕向上抬起(向心收縮)。
然後只用患側手,非常緩慢地(數3-5秒)將手腕向下放回起始位置(離心收縮)。
每組10-15下,每天2-3組。
後期:肌力強化與功能性訓練
1. 手腕向心屈曲/伸展:手持啞鈴,進行全範圍的手腕向上翹(伸展)和向下彎(屈曲)的動作。
2. 前臂旋前/旋後訓練:手持啞鈴或槌子柄,進行手掌向下轉(旋前)和向上轉(旋後)的動作。
3. 抓握訓練:使用壓力球或握力器,強化手指屈肌與手部固有肌群。
4. 整合性訓練:加入肩胛骨穩定訓練(如彈力帶划船)、核心訓練,確保動力鏈的完整,減少肘部代償。
總結與建議
網球肘的治療成功關鍵在於精準評估分型與階段性治療。急性期以消炎鎮痛為主,慢性期則著重於改變肌腱結構、恢復功能與強化肌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