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內上髁炎指手腕屈肌及前臂旋前肌群(主要為屈腕肌)的肌腱,在其起源點——肱骨內上髁處,因過度使用或重複性創傷而引發的退化性病變及疼痛。與「網球肘」(外側上髁炎)相對,疼痛位置在肘關節內側。
成因
1. 重複性勞損:最主要的成因。反覆進行手腕屈曲、前臂旋前(手掌轉向下)及抓握的動作,導致肌腱微小撕裂及退化。
高爾夫球:不正確的揮桿姿勢,尤其在「下桿」瞬間,手腕過度屈曲及用力。
投擲運動:棒球、標槍等,加速期對手肘內側產生極大壓力。
重量訓練:不當的彎舉、提舉動作。
職業/工作:木工、水電工、廚師(切菜)、電腦文書工作(長時間握滑鼠、打字)。
2. 急性損傷:突然的過度負重,例如提起過重的箱子,導致肌腱急性拉傷。
3. 技術不佳或裝備不當:使用過重或規格不合的球桿、工具。
4. 柔軟度與肌力不足:手腕、手肘及肩部周邊肌肉失衡,導致代償現象,增加肘部負擔。
5. 年齡:隨年齡增長,肌腱的血流供應減少,彈性及修復能力下降,好發於40-60歲族群。
中醫觀點與分型
中醫將此症歸屬於「筋痹」、「肘勞」範疇,認為與勞損外傷、氣血虧虛、外感風寒濕邪導致局部經絡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有關。病位主要在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
1. 氣滯血瘀型
病因病機:多因急性損傷或勞損初期,導致經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瘀阻於內。
臨床表現:主症:肘部內側刺痛、痛處固定,按壓時疼痛加劇。
兼症:局部可能輕微腫脹,手腕用力或屈曲時疼痛明顯。舌質可能偏紫暗,或有瘀點。
2. 寒濕痹阻型
病因病機:勞損後復感風寒濕邪,邪氣留滯經絡,氣血凝滯。
臨床表現:主症:肘部痠痛、重著,疼痛可能牽連前臂,遇冷或天氣轉變時加重,得熱則舒。
兼症:感覺手臂沉重、活動稍受限。舌苔白膩。
3. 氣血虧虛型(多見於慢性期或體質虛弱者。)
病因病機:氣血不足,筋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
臨床表現:主症:肘部隱隱作痛,痠軟無力,勞累後加重,休息後減輕。
兼症:伴隨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頭暈等氣血不足之象。舌質淡,苔薄白。
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
1.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肘關節內側痠痛、壓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前臂內側。
功能影響:
抓握力下降,感覺無力(如握不緊門把、提水壺倒水)。
做「手腕屈曲」、「前臂旋前」或「抵抗阻力抓握」時疼痛加劇。
晨起時或長時間不動後,感覺肘部僵硬。
2. 理學檢查:
觸診:於肱骨內上髁有明確壓痛點。
特殊測試:
抵抗性手腕屈曲測試:患者前臂旋後(掌心向上),檢查者施力讓患者做手腕屈曲的動作,若引發內上髁疼痛則為陽性。
抵抗性前臂旋前測試:患者肘部伸直,前臂中立位,檢查者抵抗患者前臂旋前(手掌向下轉)的動作,若引發疼痛則為陽性。
米爾斯測試(改良版):被動將患者的手腕和手指伸直,並將前臂旋後,然後伸直肘關節。雖然此測試對網球肘特異性更高,但有時也會引發哥爾夫球肘的疼痛。
功能性測試:請患者模擬抓握、提重物等動作,觀察是否誘發疼痛。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舒筋活絡止痛
2. 中藥:
氣滯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寒濕痹阻型:治宜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氣血虧虛型:治宜益氣養血、濡養筋脈。
外用:可配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藥膏或洗劑外敷。
3. 推拿/手法治療:
於前臂屈肌群進行拿法、滾法、按法以放鬆肌肉。
針對壓痛點進行輕柔的彈撥法,鬆解粘連。
最後以搖法活動肘、腕關節,理筋順筋。
4. 拔罐/刮痧:
於肘部及前臂內側進行拔罐(留罐或走罐),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輕度刮痧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
復康運動(循序漸進)
原則:先恢復關節活動度,再進行離心收縮訓練,最後強化肌力與本體感覺。
1. 伸展運動(拉筋)
手腕屈肌伸展:
手臂伸直,掌心向上。
用另一手輕輕將手指及手掌向下拉,直到感覺前臂內側有緊繃感。
保持15-30秒,重複3-5次。
2. 肌力訓練
等長收縮(初期):
手肘彎曲90度,掌心向上。
用另一手抵住患側手掌,患側手嘗試做「手腕屈曲」的動作,但不出現移動,維持5-10秒後放鬆。
離心收縮(核心治療):
手持輕重量啞鈴(約0.5-1公斤)或彈力帶,掌心向上,前臂放在大腿或桌子上,手腕懸空。
用健側手協助將手腕向上彎曲(向心收縮),然後緩慢地、有控制地讓患側手將手腕放下(離心收縮)。這個「緩慢放下」的過程是重點。
每組10-15下,進行2-3組。
進階肌力訓練:
進行前述的離心訓練,但全程由患側獨立完成。
加入前臂旋前/旋後的阻力訓練。
進行抓握力訓練(如握壓力球)。
3. 本體感覺與功能性訓練
進行閉眼狀態下的手肘位置感知訓練。
模擬實際運動或工作動作,但從低強度、慢速度開始,逐步增加負荷。
注意事項:
所有運動應在無劇烈疼痛的範圍內進行,運動後若有輕微痠痛為正常現象,但若疼痛持續加劇則需停止並諮詢專業人士。
復康期間,務必修正錯誤的動作模式與姿勢,這才是根治的關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