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彈弓手(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的根本成因是手指屈指肌腱及其週邊的腱鞘因過度使用或摩擦,導致發炎、腫脹和增厚。當增厚的肌腱或發炎腫脹的腱鞘形成結節,在通過環狀韌帶(A1 Pulley)時會卡住,產生彈響或卡住的現象。
主要危險因子包括:
1. 重複性抓握動作:常見於職業(如工人、廚師、牙醫)或嗜好(如園藝、打高爾夫球)。
2. 性別與年齡:女性、40歲以上發生率較高。
3. 系統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痛風、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患者,因肌腱組織品質較差,發生率較高。
4. 局部外力壓迫:長期使用手掌根部操作工具,直接壓迫腱鞘。
5. 解剖結構異常:部分患者肌腱較肥厚或腱鞘通道較窄。
中醫觀點與分型
中醫將此病歸屬於「筋痺」、「筋結」的範疇。認為其成因是局部過勞損傷,導致氣血瘀滯,筋脈失於濡養;或風寒濕邪侵襲,痺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常見中醫證型分型如下:
氣滯血瘀型
主要病機:因外力勞損,經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瘀阻於筋。
臨床表現:局部腫脹、疼痛明顯,可觸及硬結;疼痛如針刺,固定不移;手指活動困難,彈響頻繁;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澀。
寒濕痺阻型
主要病機:感受風寒濕邪,氣血凝滯,經絡不通。
臨床表現: 疼痛痠重,或有腫脹;遇冷加重,得熱則減; 晨僵明顯,活動後稍緩解;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緊。
肝腎虧虛型
主要病機:多見於年老體弱或久病者,肝血不足,腎精虧損,不能濡養筋脈。
臨床表現:局部痠痛無力,按之柔軟;彈響聲可能不明顯,但活動不利;伴隨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等全身症狀;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
1. 臨床表現(症狀分級):
初期:手掌根部(掌指關節處)痠痛、壓痛,早晨起床時僵硬感較重。
中期:出現「彈響」或「卡住」的現象。手指在彎曲後需要用力才能伸直,或伸直時會突然彈開。
後期:結節增大,可能卡在韌帶處無法通過,導致手指固定在彎曲位置,無法自行伸直,嚴重時需用另一手協助扳直。
2. 理學檢查:
視診:觀察手指有無固定在屈曲或伸直位。
觸診:在患者掌指關節的掌側處按壓,可找到一明顯的壓痛點,有時可觸摸到一顆可移動的結節。
活動度測試:請患者反覆進行手指的完全彎曲與伸直,觀察是否出現卡頓或彈響。
誘發測試:直接按壓結節處,請患者同時活動手指,會誘發典型症狀。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1. 針灸治療: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直接作用於病所。
2. 中藥治療:
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寒濕痺阻型:治以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肝腎虧虛型:治以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外用:可選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洗方進行薰洗。
復康運動
注意:所有運動應在無痛或微痛範圍內進行,急性發炎期應先休息與消炎。
1. 肌腱滑動運動:
這是扳機指最重要的復健運動。將手伸直,緩慢且循序地將手指做出以下五個姿勢,每個姿勢停留3-5秒。
步驟:① 伸直 → ② 勾指(只彎曲指尖關節)→ ③ 直拳(只彎曲掌指關節)→ ④ 全拳(完全握拳)→ ⑤ 直角拳(手指包住大拇指,但只彎曲掌指關節)。重複10-15次,每天2-3回。
2. 被動伸展運動:
用另一手溫和地、緩慢地將患指被動地完全伸直和完全彎曲,在末端感覺稍有緊繃感處停留15-30秒。切忌使用暴力。
3. 按摩放鬆:
用拇指腹對前臂的屈肌群(手掌朝上,從手腕到手肘的内側)進行深層按壓,放鬆整條屈指肌腱的張力。
4. 肌力訓練(後期):
使用軟式壓力球或治療性黏土進行輕度的抓握訓練,強化手部肌力,但需避免過度疲勞。
總結與建議
彈弓手的治療需標本兼治。急性期以消炎、止痛、休息為主;慢性期則著重於鬆解粘黏、恢復功能與強化肌力。
最重要的是改變生活習慣,避免重複性的抓握動作,工作時定時休息並伸展手腕與手指,從根源上減少復發的機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專業知識科普,不能替代實際醫療診斷。若您有以上不適的症狀,請務必尋求註冊中醫師的當面評估與治療。